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5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 ,分析了影响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因素及结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内管外壁增设螺旋翼片 ,扩散形锥体改为悬挂挡板。通过实验观察 ,改进结构的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比常规旋风分离器高。实践证明 ,对于密度差异较小的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只要对旋风分离器作适当改进 ,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大大拓宽了旋风分离器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PW91/6-31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四个咪唑啉类衍生物和Fe4簇模型的基态结构。在此基础上,用相同的基组水平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分别计算了四个分子在气相,水相和双电层中的前线轨道能量,以及与Fe4簇模型的结合位点和结合能。结果表明,咪唑啉类衍生物的负电荷主要分布在咪唑啉环的氮原子和侧链的氧(或硫)原子上;在溶剂中,其缓蚀率与HOMO轨道能量呈正相关,四个化合物均可向Fe4簇原子转移电荷。吸附位点和结合能分析表明咪唑啉环上的氮原子和侧链的氧(或硫)原子可与铁原子以化学吸附的方式结合,形成稳定的吸附络合物,在侧链上的结合能比与环上结合能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3.
抗垢减焦增液剂的合成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抗垢减焦机理,以醇胺脂和脂肪酸进行反应得到无灰非金属分散剂,并添加热裂解引发剂、抑制剂、抗焦剂、溶剂等多种组分复配成抗垢减焦增液剂。实验室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减压渣油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00μg/g的抗垢减焦增液剂,可使反应管结垢结焦率相对降低25.7%~29.7%、焦化反应的生焦率降低0.38%~1.07%、液体收率提高1.11%~2.72%。抗垢减焦增液剂合成调配容易,添加操作简便,有利于装置长周期运转。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延迟焦化工业装置原料掺炼FCC油浆的上限值并解决炉管结焦问题,利用特制重质油热反应评价装置,对FCC油浆切割的窄馏分进行单独热裂解实验,考察FCC油浆窄馏分热加工行为;对FCC油浆与焦化原料进行不同掺炼比实验,考察其结焦倾向及产品分布。结果表明:导致加热炉炉管结焦的主要反应物为FCC油浆360~420℃窄馏分;460~500℃馏程范围的FCC油浆主要发生缩合反应,是增加焦炭产率的主要贡献物;对提供的典型油样,当油浆掺炼比在9%以下时,不会导致炉管大规模结焦。  相似文献   
5.
通过活性炭纤维对环戊烷溶剂中的苯进行吸附,研究了吸附过程中的吸附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采用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平衡进行拟合,计算了吸附过程中的自由能变ΔG、焓变ΔH及熵变ΔS。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过程,且吸附过程中放出一定的热量。同时采用了拟一级动力学和拟二级动力学对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随着吸附温度的增大,吸附速率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重油催化裂化(RFCC)原料及产品的硫分布情况,分析探讨硫化物在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转化机理,并分析总结改善重油催化裂解脱硫的各种途径;由此可见选取合适的催化剂、在催化剂上附加脱硫活性组分、添加SOx转移催化剂、改善操作条件(反应温度、空速、剂油化)等4条措施较为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7.
采用简捷算法对精制液汽提塔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合理的简化推导,得到各操作条件(温度、压力、汽提量和塔板数等)与分离效率之间简明的近似关系式,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影响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延迟焦化装置弹丸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弹丸焦的形态、特性、判断方法及危害等。根据工业生产情况,对弹丸焦的生成与原料性质及操作条件进行了初步关联。当原料油比重指数<7、残炭与沥青质之质量比值<1.4,或当原料油经420℃维持20 min后所得残渣油的残炭与沥青质之质量比值<2.0、所得甲苯不溶物质量收率>7%、所得残渣油的微残炭值>21%,极易产生弹丸焦。对于劣质原料油,当焦化温度≥495℃、循环比≤0.25、焦炭塔内压力≤0.15 MPa、焦炭塔内气速≥0.16 m/s,极易产生弹丸焦。在此基础上提出避免生成弹丸焦的措施:优化原料性质,改善操作条件。最后指出研究弹丸焦存在的困难及应重点研究的工作:①确认生成弹丸焦的原料性质;②试验研究装置模拟工业生产装置,确认生成弹丸焦的操作条件;③模拟工业生产条件开展成焦试验,快速分离成焦过程中实时所得的中间相物质并检测其形态结构及物质特性,探讨弹丸焦的生焦机理。  相似文献   
9.
气固密相输送是一个应用广泛,但研究远非完臻的工程问题,作者在自建的试验装置中,以压缩空气为输送介质,对白土粉料密相输送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本文着重介绍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松动形式及松动风量的优化试验。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管理体制变化和石油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石化专业在办学机制,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跨世纪的竞争意识。抓住机遇,做好工作,将一个高水平的石油化工工艺专业带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