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了膜态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并对计算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文中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试验数据和已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现有试验数据符...  相似文献   
2.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过渡沸腾传热试验.对过渡沸腾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对进口含汽率、质量流速、系统压力等各热工水力参数对过渡沸腾传热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涸后过渡沸腾是一个不稳定的传热过程,壁面温度发生明显的脉动,过渡沸腾会引起质量流速和流道进出口压降等流动参数的脉动;进口含汽率的增加会...  相似文献   
3.
提出过渡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偏离泡核沸腾(DNB)后过渡沸腾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关系式中的系数,得到DNB后过渡沸腾传热计算模型。将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实验数据及已有计算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计算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值与现有实验数据符合良好;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两流程2×2棒束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持欧盟2×2燃料组件入堆考核实验,开展了2×2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设计了两流程实验段,两流程之间通过矩形金属框隔离。2×2加热棒束通过定位格架安装在金属框中,超临界水通过第1流程向下流动然后进入第2流程冷却加热棒,第1流程通过金属框吸收第2流程流体的热量而温度升高。在2×2棒束横截面上存在明显的周向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系统分析了实验参数包括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实验压力对棒束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参数对棒束传热的影响规律与对单管和环管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垂直管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宽广的实验范围内对直径10 mm垂直管内超临界水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及压力变化对内壁面温度及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实验参数为:压力23、25、26 MPa,质量流速450~1 200 kg/(m2•s),热流密度200~1 200 kW/m2。实验结果表明:随主流温度的升高,壁面温度逐渐上升,在拟临界点附近由于物性剧变存在传热强化现象;热流密度的增加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削弱传热强化现象,并导致传热恶化;压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热恶化、强化的起始热流密度和起始主流温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汽车手套箱外盖的结构工艺性,选择聚丙烯(PP),同时结合Moldex3D软件,采用UG软件对产品进行建模,针对翘曲产生主要原因,设计了传统水路冷却+隔水板冷却的混合冷却方案,冷却效率达到45.41%,是传统冷却水路的8.97%的5.06倍.在保证产品充时填整体剪切应力均匀、型腔和型芯的整体强度及尺寸...  相似文献   
7.
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超临界水多功能实验装置上,针对两种不同节径比(P/D)的棒束通道开展了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获得了传热实验数据,观测到了通道内棒束间明显的周向温度不均匀现象和定位格架导致的传热强化现象。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实验研究,得出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结论:随热流密度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减小,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随质量流速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增大,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减小;随压力的逐渐升高,传热系数少许降低;随P/D的减小,棒束通道内的传热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3)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由试验数据与现有经验关系式的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中高压、中低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高质量流速工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在古塔杰拉奇关系式的基础上,引入矩形通道尺寸和进口焓等影响传热的因素,得出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关系式。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提出膜态沸腾传热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DNB后膜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DNB后膜态沸腾传热计算模型.本文提出的理论计算模型与现有不同工况范围内取得的实验数据和已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计算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且相对于已...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超临界水堆(SCWR)技术方案,包括双排棒正方形闭式燃料组件、压力容器式低泄漏堆芯、非能动安全系统、反应堆控制系统、滑压启动方案和蒸汽循环系统等。开展了堆芯物理热工耦合计算分析、子通道热工水力分析、典型事故分析、控制系统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启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SCWR方案满足设计准则要求,是一种合理可行的SCWR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