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这种新型测井电缆头能将仪器 (如套管接箍定位器和射孔枪等 )连接到管柱上 ,并防止仪器由于意外事故而落入井内。以往的测井电缆头用剪钉或水力丢手工具断开 ,其缺点是释放过早。新型测井电缆头用电动断开操作方式 ,可以解决此问题。该电缆头设计紧凑 ,且具有双单流阀 ,既可卸掉 ,也可用单流阀等代替。测井电缆头的顶部与挠性油管和单流阀相连 ,把液体从井内抽出并防止回流。在紧急情况下 ,电缆可在其薄弱点断开并被拉回。电动断开能使电缆头与管柱有计划地分开。打捞颈可在电动断开操作结束后捞住并起出管柱 ;非旋转底部连接装置可使其用卡…  相似文献   
2.
3.
4.
反滤层一般有砂砾料反滤层和土工织物反滤层,区别在所用材料和适应工程部位的不同,因此其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的环节也有所区别,本文分别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牡宁分离桥桥台肋板裂缝产生的原因,特在桥梁升高改造的施工过程中制定了相应避免裂缝产生的措施和方法,并对现有裂缝实施了加固处理的措施,使裂缝结构恢复原来的完整性及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位于松嫩平原盐碱土地带,该地区因缺少应有的调节工程,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差,造成枯水期和用水高峰期供水量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十年九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文章以该区域为研究区,总结了区域抗旱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两个相对运动的平行板的流体处于简单剪切流状态的原理,设计制作了滑动平板式多功能流变体屈服应力测试装置.该装置用步进电机驱动,用单片机对步进电机进行精确定位和调速,并且由力传感器和应变仪来测量切应力数值,可以分别用于电流变液、磁流变液以及电磁流变液的测试.测试结果说明,该装置测量各种流变液都是有效的和实用的,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固定阈值算法对由噪声引起的小的频谱系数进行归零,可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但由于其阈值函数不连续,在阈值附近具有突变,所以会对一些大的噪声频谱系数有所保留,对小的信息频谱系数造成丢失。为了改善窗口傅里叶变换滤波算法中的阈值选取方法,提出了自适应阈值方法。通过模拟散斑干涉相位图验证可知,所提出的自适应阈值方法可以对噪声进行有效的滤除,同时对信号信息进行很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弹塑性缓冲限位与滞变-摩擦并联隔震体系,建立了隔震系统的恢复力模型和隔震体系的运动方程;根据缓冲限位装置的作用机理,定义了隔震层与缓冲限位装置软碰撞和脱离接触过程中的软碰撞拐点和恢复力拐点,给出了拐点时刻的缓冲限位装置位移和恢复力的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隔震体系的非线性分析程序,分析了缓冲限位装置的缓冲限位距离、弹性刚度、屈服位移等关键参数对隔震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弹塑性缓冲限位距离的合理取值范围为60~100 mm;缓冲限位装置与滞变 摩擦隔震装置的设计参数完全相同,但缓冲限位装置的设置数量为滞变 摩擦隔震装置数量的一半;与仅滞变 摩擦隔震情况相比,并联隔震体系隔震层位移控制效果在30%以上;与无控情况相比,并联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层间位移控制效果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