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松  万俊锋 《广东化工》2022,49(3):207-208,224
国家对环保行业的重视,也使得市场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持续性和广泛性,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须具备较强的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目前这类人才依然十分缺乏.高校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机构,更要注重环保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意味着必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性和综合性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课、理论课与工程实践课的结合及考核方式五方面探索教学改革与工程应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分别采用外循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厌氧续批式(ASBR)反应器处理模拟含砷酸性废水,考察2种厌氧反应器对模拟含砷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外循环UASB较ASBR能更好地应用于模拟废水的处理,外循环UASB和ASBR对COD、SO_4~(2-)和As(Ⅲ)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3%、88.7%、63%和42.8%、73.2%、35%。反应体系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受pH主导:反应体系pH影响SRB的生长、代谢,进而影响对COD和SO42-的去除效果;As(Ⅲ)主要通过与SRB代谢产物(H_2S/S~(2-))的沉淀作用被去除,pH对AsxSy的溶解度影响较大,进而影响As(Ⅲ)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4.
工业领域产生的高盐氨氮废水对生物脱氮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有效处理此类废水。但常见的序批式反应器大都为一次进水、单段曝气工艺,运行后期碳源和厌氧时长不足,使得脱氮性能受到限制。通过改变运行工艺,探讨分段进水、间歇曝气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对高盐氨氮废水的强化脱氮效果,评价系统耐盐性能,以及该工艺对污...  相似文献   
5.
6.
洛克沙胂(ROX)作为饲料添加剂随着畜禽粪便容易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迁移、累积造成环境中砷污染。通过对壳聚糖(CS)负载零价铁(ZVI)得到改性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研究该材料对废水中ROX的吸附效果。实验表明,壳聚糖负载零价铁对ROX的吸附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饱和吸附量为22.09 mg/g。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利用微生物治理水体氮源污染的基本原理、主要工艺及其在处理氨氮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例如厌氧氨氧化工艺)特点,指出在处理含氨氮工业废水时需要考虑不同来源废水的水质和水量特点,选择合适的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水中的氮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好氧颗粒污泥(AGS)资源化研究已成为AGS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从AGS中提取所得的类藻酸盐胞外多糖(ALE)被认为是好氧颗粒污泥中最具价值的可回收资源之一。在污水处理厂技术变革聚焦于高附加值产物回收的背景下,AGS中ALE的回收应用已经形成一条较清晰的通路。首先基于AGS的形成机理及其组分,分析了AGS胞外聚合物(EPS)中所含有的ALE的独特结构和性质,总结了国内外回收和评价ALE的方法,并阐述了废水有机负荷率、碳氮比、盐度、污泥颗粒粒径、污泥停留时间等因素对ALE产量的影响,之后对同步回收ALE和其他附加值产物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对ALE广泛应用范围和实际经济价值的讨论,提出了ALE在AGS资源化方面的潜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零价铁(ZVI)的存在对生物氧化及去除水体中三价砷(As~Ⅲ)的可能影响.将石英砂及负载有零价铁的石英砂分别作为载体材料填充到两个平行的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R1和R2)中并接种驯化微生物.在整个试验期间,通过改变不同水力停留时间tHR来研究微生物氧化As~Ⅲ的规律.结果表明,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的底层生物氧化As~Ⅲ的能力最高;当tHR较高时,R1和R2对As~Ⅲ的氧化效率均能达到100%;在tHR缩短至40 min时,R2比R1氧化效率高.ZVI的存在更有利于生物氧化As~Ⅲ.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价砷As(Ⅲ)对序批式反应器SBRs系统中活性污泥的影响.采用反应器R1和R2(对照CK)进行对比试验,向R1中逐渐添加不同浓度的三价砷As(Ⅲ),定期检测两组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性状和出水水质.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R1系统对COD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比R2系统低大约5%;随着三价砷浓度的提高,R1系统内污泥絮体直径变小且分散,SVI30由原来的37 mL/g提高至97mL/g,可能是部分微生物中毒引起絮体分解所致;与R2系统相比,R1内微生物种类相对单一,特别在高浓度三价砷(20 mg/L)条件下,后生动物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