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变电站都是直流电源和二次系统直流电源独立设置,资源得不到共用.特别在运行管理上,通信电源的独立运行管理,给电力通信相关单位带来巨大的压力.分析变电站通信电源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对变电站通信电源一体化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探讨,并对广东电网公司通信电源一体化的实施提出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尧 《中国机械》2014,(18):32-32
随着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数控机床在性能方面也有利显著提高。在这其中,数控机床的主轴的稳定性对加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提高主轴的刚度和频率,在运行前对数控机床主轴轴承预紧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本文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探讨数控机床轴承预紧力对主轴刚度和固有频率的影响,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常见调试方法,为今后主轴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3.
谢尧 《仪表技术》2005,(6):40-42
介绍采用红外遥控技术设计的一种智能阀门控制器遥控装置;阀门控制器和阀门本体安装在仪器,不需要信号远传,这样既可以现场观测阀门的开启状态,又可以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电网调度数据网业务的可靠性,南方电网采用了双平面承载的方法。通过路由策略、防止路由环路等关键技术,实现安全I区业务由A平面承载,安全Ⅱ区业务由B平面承载;同时两平面互为冗余备份,当一个平面发生故障时。业务可自动切换至另一个平面承载。通过现网实际测试,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广东电网光传输色散受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网业务的不断拓展,电力通信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越来越高、距离越来越长。如何在高速率长距离的情况下,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高速率、长距离情况下的光传输色散受限系统,并结合广东电网的实际线路,对色散补偿技术进行实例分析,解决了现网中出现的一些线路故障,为今后电力专网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7.
为建设满足智能电网要求的一体化二次系统,实现南方电网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厂站电力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全覆盖,基于电力调度数据网双平面的建设目标,研究了将现有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从单平面平滑升级至双平面的建设方案,重点讨论了网络配置方案、路由控制策略和网络安全措施。方案经南方电网主干调度数据网双平面建设工程实践验证可行,能够为电力调度数据网所承载的各类二次业务提供网络级别的冗余保障,将在南方电力调度数据网建设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及逐步整合,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已率先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一变化带动了物联网相关职业岗位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方面,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适度融入的问题,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通信的两大组成部分——传输与交换,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革。WDM技术的实用化,使光纤的传输容量极大提高,为高速大容量的宽带综合业务网的传输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传输容量的飞速增长带来的是对交换系统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由于电子器件本身的物理极限,传统的电子设备在交换容量上难以再有质的提高,因此交换过程中的电子“瓶颈”问题成为限制通信网络吞吐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了克服传统光通信网络由于电子交换所带来的“电子瓶颈”,提出了全光网的概念。与传统光通信网络不同,全光网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交换全部采用了光波技术。这就提出了光交叉连接(OXC)。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协同无线网络中多终端协作通信的信道分配和功率优化问题,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实现了基于多种传输方式(直接传输、复用传输和中继传输)的并行数据传输,并通过将终端节点建模为能量卖家,提出了基于能量价格的信道分配与功率控制联合的优化方案. 仿真结果表明,并行传输方式下采用新方案所消耗的系统能耗成本和所获得的网络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单一传输方式. 此外,通过引入能量价格激励机制,证明了在相同并行传输方式下最优速率分配比平均速率分配在系统性能上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