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南海西北部的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有一套大型复合海底扇体系,该扇体分布广、朵叶多,且受高温超压、多物源交会、水道冲刷改造及底辟活动的影响,多期次叠置发育、沉积构型杂乱,地震反射结构复杂,储层评价研究困难重重。从地质模式出发,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多尺度从千米级至米级逐步递进解剖该大型海底扇,用相干、切片、子体雕刻、地震属性及古地貌等技术集成分析描绘该大型海底扇,研究其构造和结构,依次逐级刻画出区域振幅异常体、大型地质体海底扇、朵叶或水道、砂体、气组的空间形态,并雕刻单砂体,预测储层,检测烃类。最终在海底扇中梳理出4期11个朵叶砂体,并在开发阶段对砂体构型和气组空间展布特征做进一步精细研究,结合地质规律综合分析,对该海底扇体系取得多尺度全方位的认识,从勘探到开发全过程,有效评价了该复合扇体系的储层展布特征,钻井证实发现大气田并顺利开发。该三维可视化多尺度剖析技术对复杂地质体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莺歌海盆地东方A区高温高压气藏的发现是南海西部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但在探井和评价井钻探过程中,各井点钻遇的气层下部发育4~21m的气水同层,导致油气储量评价面临着高温高压气藏过渡带认识不清、合理的气水界面难以确定的问题。为了确定相对合理的气水界面,本次研究以毛管力理论为基础,借助Schowalter等人的甲烷—水界面张力诺模图版确定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界面张力,通过相渗曲线获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气饱和度,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出含气饱和度与气柱高度的关系,对过渡带长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A区气藏气水过渡带在3.3~6.4m之间,而气水界面以下的过渡带厚度仅0.3~1.1m。以上研究结果提高该区气水界面预测的准确性,对今后气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低渗储层微观孔隙内流体运移与聚集的主要因素,决定了储层的优劣.以W11-7油田流沙港组三段储层为例,应用压汞资料定性与定量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分为三类,总体上具有"喉道细、分选差、连通性差"的特点,这种较差的孔隙结构发育特征是造成储层呈低渗一特低渗的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  相似文献   
5.
根据钻井取心、薄片鉴定、测井资料等,对W1-4油田角尾组二段碎屑岩储层钙质夹层的特征、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钙质夹层岩性致密,物性差,测井曲线上特征明显;其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层内溶解作用、黏土矿物转化、碎屑矿物水化作用及有机质热解4种方式;研究区钙质夹层主要集中在泥质层附近,形成机制归结为砂岩...  相似文献   
6.
东方A气田莺歌海组二段发育典型的"侧积"复合体,该类区域具有较大的未动用储量,但存在开发风险。通过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侧积"复合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认为Ⅲa气组"侧积"复合体成因机制是由于沉积时期形成水下地形高地,水流顺地势较低位置到达气组南区后发生侧向迁移所形成。Ⅱa气组"侧积"复合体成因机制为沉积时期发育大规模的泥质水道侧向迁移所形成,分为低弯度型和高弯度型,高弯度型"侧积"复合体分布在泥质水道末端,低弯度型"侧积"复合体分布在泥质水道中上游。由已钻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可知,"侧积"复合体内部储层含气性较差,顶部砂体具有一定连通性,布井时应布置在"侧积"复合体发育区的顶部。  相似文献   
7.
目前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室内实验方法获得,包括借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CT扫描图像的图像分析法、毛管压力曲线法等。针对东方A区孔隙结构前人做过多次研究,但由于室内试验的方法易受到岩芯样品尺寸的限制,同时海上油气田岩芯样品资料有限,在未取得岩芯的层段无法开展孔隙结构研究。引入核磁测井分析方法,从定性到定量上研究孔隙结构,获取纵向上连续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表明Ⅰ气组核磁毛管压力曲线谱中红色区域较Ⅱ气组大,说明代表优质储层的平台段长、排驱压力低的毛管压力曲线所占比例大,解析出的孔喉半径分布谱上亦显示Ⅰ气组大孔喉占比多,说明Ⅰ气组的孔隙结构优于Ⅱ气组。该方法实现了无取芯井孔隙结构测井定量评价,为本区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9.
张辉  姜平  蔡军  覃利娟  李华 《海洋石油》2013,33(2):8-14
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是南海西部油田储量和产量新的增长点。根据目前已发现油田储层物性分析来看,其物性有高孔高渗、中孔高渗,也有低孔低渗,变化十分复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沉积体系下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同沉积体系下的沉积微相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岩石组分、岩石粒度、泥质含量、分选系数的影响,储层表现不同的物性。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实和胶结作用的影响。溶解作用主要表现为粒内溶孔、长石溶孔等综合影响。不同影响条件下的储层孔隙结构也表现了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