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统一通信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但现今还没有一个方法能真正做到"统一".使用怎样一种行之有效的统一号码实现统一通信,这个问题是制约统一通信实现的关键点之一.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以IMS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构架下的统一号码实现机制, 将其网络构架分为内容服务层、业务应用层、核心控制层和终端展现层4层.详细阐述了每层的工作流程和实现方式,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业务触发设计和服务接口设计,其中业务触发设计中包括的统一呼叫类业务有一号多机、多媒体彩振、多媒体彩铃等多种业务,服务接口设计着重分析了超文本传输协议跳转接口和网络服务接口的设计,由此最终提出了此统一号码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计合适的状态观测器,实现了统一混沌系统的同步,并讨论了其同步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型混沌保密通信方案,其中一种不需要混沌同步即可实现保密通信。讨论了两种混沌保密通信方案的仿真性能,仿真结果证明了所述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单峰窝下通信的三节点(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协作传输模型,分析了中继节点分别采用放大转发模式和解码转发模式时对传输的中断概率和差错概率,并采用蒙特卡洛仿真对其性能进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与放大转发模式相比解码转发模式可获得更低的中断概率,而解码转发模式的误比特率低于放大转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外电力线信道模型参数不适配于我国工程环境。实验测试了室内常用的截面积为2.5mm2硬铜线在1~30 MHz频带内的信道特性。固定频率时,考察导线长度变化对信道特性影响;固定长度时,考察频率变化对信道特性的影响。此外还观测了PVC材料、导线间距和导线距地面高度对信道特性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了适用于我国环境的信道模型参数。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与所得参数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了供应形态的不断进化,随着5G这一包含通信接入、互联、物联的移动综合通信系统的出现,现已发展到社会组织协同型的现代供应链.在简述供应链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考察了通信技术对供应链发展的推动作用,探讨了现代供应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5G对现代供应链的支撑,以5G在市场方场景下降低信息时滞为例,阐述了5G在现代供应链场景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移动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移动通信室外传播的物理环境分析入手,导出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模型及其数学表征,并离散化为数值计算仿真器。通过该仿真器,再现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特征,仿真结果符合实测的历史数据。本仿真器很好地表征了移动速度、传输带宽、散射环境及载波频率等因素对无线信道的影响,可作为对现有系统改进和新技术开发的仿真测试工具。  相似文献   
8.
聚类方法通常是研究地理分类和地理分区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降维系统聚类方法对全国省级地区进行了地域划分,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多个聚类变量进行降维,筛选得到主要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将省级地区聚成4类,对比聚类结果与地域发展实际状况,验证了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移动无线信道的数学仿真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移动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移动通信室外传播的物理环境分析入手,导出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模型及其数学表征,并离散化为数值计算仿真器。通过该仿真器,再现了窄带、宽带移动信道的物理特征,仿真结果符合实测的历史数据。本仿真器很好地表征了移动速度、传输带宽、散射环境及载波频率等因素对无线信道的影响,可作为对现有系统改进和新技术开发的仿真测试工具。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由两个平面阵列天线相互垂直放置而组成的双平面阵列天线,并对此双平面阵列天线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及理论构建.阐述了MUSIC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利用MUSIC算法对此阵列天线进行了三维空间D()A估计,其中对每一个平面阵列分别估计出三维空间到来角中的两个参数;并利用此双平面阵列天线D()A估计的特点,对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