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工业技术   7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渗流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特殊的渗流运动规律。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越流压力实验测试,发现岩心的导流能力基本由微裂缝提供,基质贡献极其微弱,基本没有窜流现象发生,其越流压力曲线形态接近于单一介质越流压力曲线形态。利用不同粘度的流体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单相渗流动态测试,结果表明,渗流曲线呈下凹型非线性曲线形态,但真实启动压力梯度比较大,且在渗透率较小时,启动压力梯度剧增,弯曲段比较长,拟直线段出现时间比较晚,流体的密度和粘度、油藏渗透率及启动压力梯度等均应考虑为压力的函数。在分析对比越流压力曲线和渗流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运动方程,该方程综合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等影响因素,是达西定律的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2.
3.
研究烃类体系的相态特征对凝析气田的开发和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组分模型对凝析气藏进行模拟时,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相态的计算上.在烃类体系中C7+以上的重组分对流体性质的影响最大,因此必须对组成烃类体系重组分的临界性质进行估算.应用遗传算法确定C7+组分的临界性质,并利用PR状态方程进行相平衡计算.对应用遗传算法预测的结果、室内定容衰竭实验结果和应用Eclipse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和室内实验结果符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5.
6.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微观结构与渗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21世纪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竞相青睐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进而从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综述了微观结构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关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的研究方法;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方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油砂热解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求出了每个阶段的反应级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相似文献   
8.
对含节理裂隙煤体的强度与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导出裂隙倾角对煤体强度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冒落形态可分为倒台阶、柱形、散体三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为了验证CO2混相驱在此类油藏的适用性,掌握其提高采收率的程度,以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依托,进行了原油的细管试验与微观试验、天然岩心的驱油试验以及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CO2与榆树林油田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试验与数值模拟测试了不同驱替方式在天然岩心上的采收率,二者非常吻合。试验表明:CO2混相驱可以应用于榆树林油田;天然岩心试验无水混相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9个百分点以上,水气交替可以提高采收率10~19个百分点;注入1个气体的合适段塞可以减少水对混相的影响,更大程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表明CO2混相驱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渗透石油探明储量逐年增加,低渗透油藏未动用储量占未动用总储量的比例较高。笔者在长庆、大庆外围、吉林和华北等油区2200块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几个低渗透油区的开发现状,提出了用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拟启动压力梯度、原油黏度和黏土矿物含量作为评价参数,确定了各表征参数的分类界限,对比了几个低渗透油区储层表征参数数据的差异,深化了对低渗透储层的认识,提出了低渗透油区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储层分类系数与区块单井产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长庆、大庆、吉林油田3大低渗透油区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确定了各油区不同分类级别所对应的渗透率范围。该项研究将对优选产能建设区块和确定投资具有指导意义,并为确定下步低渗透油藏攻关目标、技术对策及动用界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