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城 《华人时刊》2007,(4):10-12
每次去北京,北京都变个样;每次回伦敦,伦敦却都是老样子。我甚至觉得,如今的北京更像纽约,越来越现代化;如今的伦敦更像个大县城,古老得发霉,陈旧得乏味。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见到多伦多市中心那些摩天大楼时所感受到的震撼。那是14年前,我刚刚来到这个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去机场接我的朋友说,他先开车带我去市中心“兜兜风”。我们走的是安大略湖边那条环城高速公路,当我首次远眺到那一片像丛林一样的摩天大楼时,我摇下车窗,伸出头去,呆呆地看着,良久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2.
魏城 《华人时刊》2006,(6):28-31
1857年,普鲁士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相似文献   
3.
魏城 《华人时刊》2006,(3):76-77
“英国怎么这么多‘屎壳郎’车呀?”这是首次出国的老同学老齐与我在伦敦久别重逢时说的第一句话。老齐说的“屎壳郎”车,指的是那种又小、又简陋的省油型车,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小排量车”,我也经常在伦敦街头看到一些人高马大的白人男子蜷缩在这种小车中,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屎壳郎’省油啊!”我应付了一句,试图换个话题:“除了‘屎壳郎’,你对伦敦的其它印象如何?”“其它的印象也是‘屎壳郎’满街跑。英国街上的车,远不如中国大城市的车气派。”老齐还是不依不饶。  相似文献   
4.
魏城 《华人时刊》2007,(8):74-77
不久前,自嘲为"50后作家"的新浪博客博主郑渊洁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曾经抱怨说:"每当我的排名快超过前面几位明星时,他们就把一张准裸照放上去,就是在浴室里的自拍照,点击量就非常高,一下子就把我甩掉了。我一看没办法,我也拍一个,然后放上去,但我的名次却马上直线下降。我觉得他们这是不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5.
收藏其实是个很私人化的东西,据说透过藏品,可以窥见藏者的种种隐私……"小资玩洋,大款玩古"老贾是我过去的同事,现在一家大的传媒公司当高层主管,收入颇丰,名气颇大,但工作"相当"忙。就连这次约见久别的我,他都找不出上午或下午的时间:"这样吧,反正中午我也要吃饭,我们边吃边  相似文献   
6.
魏城 《中外书摘》2007,(12):51-53
如果你在北京的大街上遇到陈彤。你会以为他是哪个街道工厂的工人,或者是哪家商店的伙计,他黑黑胖胖的.穿着一件不打领带的西装,不修边幅.说着京味儿十足的北京话,不讲修辞,只有那副眼镜提醒你,你的感觉可能是错误的。但你最多会猜想,他也许是在某个写字楼打工的“小白领”。  相似文献   
7.
魏城 《华人时刊》2006,(5):68-70
最近,英国海滨小城布莱顿一家中学决定把中文普通话列为必修课。这一看似平常的教务决定,立即成为英国许多著名传媒纷纷报道的热门新闻。这些传媒都指出,尽管英国已有大约100家中学开设了汉语普通话课程,但这家名为“布莱顿学院”(Brighton College)的著名私立中学,是第一家把汉语普通话列为必修课的英国中学。在头版报道此事的《每日电讯报》引述该校校长理查德·凯恩斯 (Richard Cairns)的话说:“我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确保本校学生为21 世纪的诸多现实做好准备,其中一个现实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泰晤士报》报道说,虽然凯恩斯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他在澳大利亚度假时,听到当地传媒说,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过英国,便从中获得“灵感”,来到布莱顿学院担任校长的第一周,他就作出了这个决定。英国广播公司(BBC)英文网分析说,凯恩斯的决定并非是他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的重要性。BBC还指出,英中之间的经贸联系自然也带动了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预计2010年前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三倍,英国政府因此要求英国所有中学和大学在今后五年之内都要在中国找到一家“姊妹学校”。中文热抢搭中国经济快车其实,中文热并不局限于英国。据中国官方最新的统计数字,国外学习汉  相似文献   
8.
魏城 《华人时刊》2007,(7):14-15
拆迁钉子户的报道可谓经常见诸媒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称之为中国重庆“最牛钉子户”的业主杨武、吴苹夫妇了。虽然纠纷最后得到解决,但那张“孤岛”般的“钉子屋”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起到了任何洋洋洒洒的文字所无法企及的震撼效果。图像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超越种族。事发过程中,我去一个英国白人朋友家做客,他主动向我提起了这张“孤岛”照片。我问他是从哪儿看到这张照片的,他说是从英国报纸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9.
魏城 《华人时刊》2006,(11):12-21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搞清: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阶级”呢?今年5月,我去中国跑了一个月,去了北京、上海、重庆、青岛、济南等几个大中城市,专门调查中产阶级问题。但一个月下来,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中产”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我甚至发现,这次调查的隐含前提——中国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似乎都成了疑问。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在中国的一个亲戚来电话,谈到他父亲动一次大手术,仅请主刀医生吃饭就花了1万多元,更别提医药费和私下送给医生的红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