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艺术社会学作为一门前沿性的学科,产生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新的态势。本文通过对艺术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基础理论的总结、存在问题的说明,揭示出艺术社会学在当前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来,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书画市场的成熟,成为了这一时期传统书画交易的一大特征。这其中,由于历史文化上的渊源,中日书画家之间的交流尤为典型,不仅中国书画家频繁赴日进行宣传销售,日本书画家也不断地来中国推介并出卖他们的作品。这对于推动中国书画事业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书画作品与经济的关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展开和进化的,到了商业经济时代,书画作品的经济性更加明显和突出。书画作品的经济目的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投资观念,而且左右着以书画作品经营为主的中介者,同样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书画作品的创作者书画家。本文基于书画市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生产者、书画中间商和书画消费者,以书画作品的市场为基础来论述书画作品的商品性。  相似文献   
4.
拥有     
走一段山路,也是一种选择。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相似文献   
5.
赞助是维持、滋养和促进艺术创作的必要方式。分析当代各国艺术赞助模式可知,美国的"基金会-非营利组织"模式和欧洲的"政府-文化部门"模式都存在不同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艺术赞助机制的分析,可梳理出政府、国家艺术基金、省级艺术基金、民间艺术基金等多个维度。对现有艺术赞助机制进行反思,结合相关上位规划,可以看出,我国的艺术赞助政策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明中后期日渐浓厚的商业环境中,书画因具有特殊的雅文化意义,在文人的引导下成为新富商人追逐的流行消费品,商人对书画作品的购藏活动亦使得书画的商品属性显现出来.失意文人开始寻找仕途之外的有效谋生手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人"文化.当书画技艺成为扬名与取利的治生手段后,"山人"的行为与心态皆发生改变.明代中后期"山人"的书画治生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商业环境对文人阶层生存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刺激和社会"尚雅"风气的带动下,书画消费成为社会流行风尚.文徵明以其德望、文学成就,成为吴中地区书画与鉴藏活动的引领者,主导吴中地区风雅之好三十余年.在慕名尚奇风气引导之下,书画的消费需求激增,而文人书画名家的创作难以适从广大的消费需求,代笔应运而行,并进而发展为作伪.文徵明面对广泛的书画市场需求以及社交应酬时,不可避免地托人代笔以应时需,甚至对代笔、作伪行为持默认、鼓励、纵容的态度.随着文人的经济意识萌动,其门人弟子在默许的情况下极力模仿文徵明的书画风格、韵味,以迎合市场,致使书画风格趋于雷同,技法上难以得到变革、创新,最终导致了吴中地区书画创作模式僵化,总体上渐而衰弱.  相似文献   
8.
9.
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余年后,中国应当适时进入着重于制度建设的年代,就是要将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做法稳定下来,形成定制.并站在战略的高度,广泛吸纳世界先进经验,设计具有现代化理念的先进制度.靠这套成熟的、稳定的体制来进行社会建设.当前要特别把握好社会建设范畴内的若干重大、关键性的制度建设,期望通过这些基本制度的运行来管理我们的社会,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书画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书画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笺扇店,其作用与功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笺扇店经营商品以信笺、扇骨、扇面为主,到此时则转为主要经营书画作品,这种转变使其成为了书画市场中的重要成员.同时,笺扇店的经营模式在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差别,北方以北京荣宝斋为例,其选拔制度、经营形式和宣传方式都充满着封建色彩,经营成本较高;南方以上海朵云轩为例,其经营方式、宣传手段则较新颖自由,充满着新兴活力与勃勃生机.这种区别是历史和地域的差异,也是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我们亦可从清末民初笺扇店之变化中感受时代变迁下的中国书画市场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