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定性是许多金融预测模型的重要假设前提,然而从实际样本中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并不能保证其正定性。为此在介绍如何根据样本设定相关系数矩阵以及范数逼近原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该原理找到与之最接近的相关系数矩阵,即最接近的单位对角半正定对称矩阵。通过实证,验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已取得长效发展,但也面临着共同体理念淡漠、信任性组织松散、对称性信息堵塞、技术性监管悖论等问题与挑战。农村生态治理数据人才主体缺失、数据监管体系薄弱、政务数据信息传递遗漏、生态技术伦理道德欠缺是造成农村生态治理式微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治理效能。革新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的网络机制,重塑数据治理的信息平台,完善数据治理的监管体系,建立生态治理数据决策模式,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古代“奏章”的典范之作──《出师表》方建斌据《后汉书·胡广传注》称:“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于此可知,“表”主要是臣下向君王陈述衷情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特征为强烈的抒情性与说理性,即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后期诗歌内容以山水禅诗为主,风格也变得雅丽精绝,悠然旷逸.造成其诗风转变的原因,除了罢相之后远离权力争斗中心,心情自然趋于平静外,王安石生性旷达,漠视功名的胸怀和他晚年学佛参禅,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有关汉语成语典籍中发掘森林文化成语并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文化成语起源于人们的森林图腾崇拜和物质文化实践诸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和得天独厚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在古今社会文化交流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利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快、减排潜力大以及较高的生态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地位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发展而日渐提升.虽然目前对农业议题的关注度仍然和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不完全相称,但是农业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已经大为提升.农业在气候谈判中地位的变化对气候谈判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鉴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农业议题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地位的上升及其影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村民自治过程中廉政治理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多元利益分化、中国协商民主体系化、村民民主自治困境等现实逻辑下生长出的农村协商民主,有效推进了农村公共事务解决,拓展了农村治理新空间,但协商民主制约监督村级权力运行、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事实上,协商民主这一价值体现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补充民主选举,规范权力生成方式;融入民主管理和决策,制约权力运行;推动民主监督,完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因而可成为廉政治理新的生长点。在进一步推动农村廉政治理中,还需加强协商民主自身建设:衔接高层协商与基层协商,创新协商民主具体路径;改善农村政治贫困,培育协商主体公共理性;构建协商民主制度,规范村民参与程序;准确定位参与主体,保证协商民主质量。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毛泽东成功地实施了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农村改造实验。通过经济、文化教育、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三方面的改革,农村旧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被彻底改变,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大农民的政治、阶级觉悟和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乡村传统权威对基层政权的实质性控制宣告结束。中国共产党由此赢得了最广泛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不仅是国家特定政策的执行过程,也是国家通过扶贫资源再分配有效地融入基层社会,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过程。嵌入性机制设计是提升国家自主性和防止扶贫政策瞄准性偏离的必要手段。我国在精准扶贫中推出了3种嵌入机制:组织动员、干部驻村和项目下乡。嵌入性机制与乡村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冲突、嵌入性机制之间关系失调是扶贫资源分配中国家自主性流失的主要原因。国家嵌入式自主视域下的农村社会公共性建构和嵌入机制间协同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惩戒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