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和实质是创造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的有利条件.但人们的创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和谐内涵对创造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具有巨大的作用.对其进行审视和梳理,发掘其中的古今通理,以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将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不仅对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从战略上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了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总体性目标,以主流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一整套严密的文化强国战略体系,并不断把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设计转化为具体的实施策略,具体实践指向文化创新、培育文化主体、发展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党的文化领导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文化中国建设等方面,为实现文化强国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生活化"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体现,同时也是当下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趋势使然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化要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实现话语转换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大众认知模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这其中除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根基的原因,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立足实践关注现实的个人及其全面发展是其思维方式,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是其实现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这启示着我国在当前条件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坚持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发展教育,拓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传播,必须面对传媒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现实,把增强主流媒体舆论的引导力作为重要的途径。当前,我国新闻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存在放大效应弱化的问题,为此,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努力驾驭新兴媒体等,优化新闻宣传工作,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刘维兰 《南方论刊》2022,(1):86-87,95
新时代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为核心论题,审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话语质量现状和优化困境,有针对性地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实现话语内容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提高思政课话语的说服力;以学生为中心,把准学生需求变化,以多样化的话语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的吸引力;实现话语目标指向由"知识性目标"向"价值性目标"转换,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召力等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具体路径,以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是使广大民众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其行动指南.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显性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很难真正有效地实现.而文化及其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能实现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转化为民众的信仰.因此,在政治生活显现出文化化的今天,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化,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构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文化内核,生成真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以及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全球化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与选择,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向度的创新,既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本质的要求,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使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向度的创新,需要从理论内容的实践性、教育方法的实践性以及目的的实践性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