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3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文学艺术现代化的论述同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那是因为,新时期党的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合乎逻辑的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本观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甚至今天的许多国家大事都在毛泽东的构想之中。毛、邓、江关于文艺现代化的经典论述,其现实指导意义是:正确处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关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同人物多样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对经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及延传的历史进程。经典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 ,是那些能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 ,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 ,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意识形态、精神价值以及知识、审美诸系统的变化与整合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 ;革命化与审美化、民族化与现代化、大众化与精英化三对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延传的不同路向 ;而新时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反思 ,则展现了现代文学经典在延传中变异和重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分析了40年代文学反思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新型传统的形成过程,将其分为转型、构型和定型三个阶 段,意在说明这种新传统产生的必然性和意义,同时在历史过程的描述中表达笔者对改良与 革命、新传统的内涵、实质与作用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浪漫诗学总命题的提出引进外来文化使之民族化,承继本土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既面向世界,收纳新潮,融合新机;又植根于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精神的深处吸取力量。这一双向运动进程使鲁迅早期浪漫诗学具有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交融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8.
陈国恩的博士论文以《浪漫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 ,作为严家炎主编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的一种出版。我因为参加了该论文的答辩 ,为它的出版感到高兴 ,特地写上几句感想 ,把它介绍给读者。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不够充分的。说起浪漫主义 ,大多只关注它的主观性、抒情性、幻想性特点 ,目光仅停留在“五四”浪漫主义上 ,认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衰落即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终结。有些学者后来虽也注意到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依然有浪漫主义文学 ,可是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理论把这些浪…  相似文献   
9.
创化衍变、历久弥新的知青文学创作●黄曼君我爱读当代、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作品。其中,知青题材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种。记得在“文革”中读过小说《征途》、长诗《金训华之歌》,激动过,也留下了遗憾。80年代中期,以反思心理读《今夜有暴风雪》,流着泪读《桑树坪纪事》...  相似文献   
10.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里,我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进行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方法论"热对我的影响最大.从这以后,新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起伏更替,促使我以"现代性"为中心,以较为明晰的"问题意识"对我从事的学术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较之过去获得了较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