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1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 ,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以财政手段推动旅游业更快的发展 ,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时局背景下 ,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扶持旅游业的必要性 ,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从财政分配、调控、管理、监督四个方面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问题,需要在制度变迁的分析路线下展开。回顾建国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历程,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构成各阶段难题破解的根本出路;政府主导、推动贫困治理走向制度化过程则是制度变迁的责任基础与方向;而新时期贫困分布与结构变化是诱发当前制度变革的主要动因,它同时内含了制度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由运动式治理向制度化过程转变的改革诉求。循此逻辑,新时期的贫困治理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资本建设、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和建设多功能个人资产账户等路径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目标体系的变化,财政支农体系也应绿色化。本文在界定绿色财政支农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从改革现有不合理的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机制、调整农业财政投资结构、完善农业与环境保护税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农业财政环保事权与财权五个方面建立绿色财政支农体系。  相似文献   
4.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本文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短缺"、"高成本"与"供需结构失衡"困境,反映了"信念"与"经验"有效沟通研究与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两个层面的缺失。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下重构民族地区公共产品清单;理清"均等化"在民族地区的"经验"内涵;借助"第三方"部门与村社力量倡导"准市场化"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妇女扶贫工作评介与理性选择——以昭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性别敏感导向的贫困与反贫困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作为“穷人”中的“穷人”,少数民族妇女群体应该成为21世纪扶贫行动开展的重心。从昭觉县的扶贫情况看,当前的扶贫工作在项目设计、扶持方式选择、政策与统计指标选取上都存在着性别盲区。基于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群体扶贫成效要求,今后需要以性别为导向,依托其人文、地理特性,对扶贫行动方向进行理性选择,包括:增加医疗保健扶贫投入;强化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扩大面向少数民族女性的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发放;发展妇女参与式社区建设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府购买NGO扶贫服务作为我国当前扶贫机制创新的重要尝试,对消解开发式扶贫弊端具有特殊意义.而基于实践观察,当前该制度在推行中普遍存在模式不契合、合作惯性、非均衡性发展及能力建设滞后障碍.深入剖析其问题,反映出合意的扶贫服务社会化需具备理性取向与有效条件,尤其是实现竞争、激励、互动与制衡、合同治理四大机制的有效整合.据此,化解我国扶贫服务社会化之种种困境,重在培育竞争性市场结构、强化政府合同治理能力与NGO专业能力,以及构建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具有弹性磋商空间的制衡格局.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体系从来都是成功扶贫行动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当下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估体系存在着诸多缺陷,包括经济效益评估难以精准定位行动方向;社会效益评估指标项严重缺失;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和性别敏感性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地理与人文特性出发,秉持效率、全面、动态、地城、民族、人文关怀、可行的思想与原则,重新构建其效益评价体系.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重构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价体系:一是通过"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途径来达到计量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建立深入反映扶贫行动经济效率的模型与指标;二是强化社会效益评估内容与衡量指标项;三是增强效益评估体系的地域性、民族色彩和性别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