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
本文拓展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对外贸易、FDI弱化本地劳动力迁出倾向,对外地劳动力产生拉力,相对而言,对外贸易比FDI的影响更显著;生态环境、工资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网络也会影响劳动力的迁移选择。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候鸟式迁徙劳动力的数量,政府应深化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陆地区要扩大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便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和FDI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体系不仅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韧性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改善的幸福源泉。本文引入消费升级中介路径,利用CSS2019数据系统评估了医疗保险参与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作用效应及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潜在的选择偏差和内生性风险后,参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并对其社会反馈倾向产生积极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参与医疗保险可通过提高服务性消费占比、优化家庭消费结构,进而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产生促增效应,而且服务性消费占比作为传导机制的贡献普遍大于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医疗保险参与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和制度分异特征,集中表现为医疗保险参与通过促进消费升级进而提升城镇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机制效应相较于农村居民更为明显,城乡居民医保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消费升级作用机制相较于职工医保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借助就业乘数理论分析了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及其变化,发现中国整个经济的就业创造能力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细分行业中,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差异较大;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之外,其他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均大幅下降。为了拓展就业空间,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适当发展、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当限制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5.
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不仅决定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状况,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严重不均衡配置,而且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本供应极其不足,由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享有完全的劳工权利,除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之外,更需要改革那些阻碍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正式制度,建立广泛的信任、合作、互惠规范.  相似文献   
6.
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契约的重复作用、不完全性和社会交换机会的特性,要求激励机制设计必须保持报酬、委托权和工作程序的相互平衡。职工持股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分享制能够保护人力资本产权的剩余权利,减少劳资双方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劳动契约的不完全性,增强隐含契约的自我强制实施能力。实证研究发现,工资奖金、股份、职位、工龄、职工对管理层和工会的评价等因素都与劳动关系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新近改制的企业里,对协会的信任程度、对改制方案的态度和对企业长远发展是否有信心等因素也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律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是当代法律的三个基本价值,反映在劳动合同法上,福利最大化是其中心目的。劳动合同法力图矫正劳动关系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倾斜保护劳动者,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长期交易成本最小化。劳动合同法使得劳动关系上升为劳动法律关系,由此产生多边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唯有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冯履冰  郭东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3,(2):25-35+155-156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在收入增长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进行2SLS估计,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居民个体收入的提高。同时,本文通过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与子样本回归结合的方法,证明收入对互联网的反向作用不会威胁结论的可靠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村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收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65岁及以上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受教育年限越长,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使用获得的收入增长越多。机制检验发现:“信息获取主要渠道”是互联网促进大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开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