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政社分开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镇机构改革亦不断深化。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分析可从实践演进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实践中,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进路是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同时减少乡镇数量。学界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研究经过了研究的兴起与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与高潮以及继续深化三个阶段。取消或弱化乡镇政府是学界影响较大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现实走向产生太大影响。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演进并没有采取政府层级间的"纵向压缩",而是进行了乡镇数量和内部机构设置的"横向瘦身"。我国乡镇机构改革走了一条比较理性、科学可行的道路。目前,乡镇机构改革仍存在一定现实困境,特别是职能转变还没有真正实现,而这些困境也正是学界下一步理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曲延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17-122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其在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低效率,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要破解这种困境,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3.
4.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突发性、组织性、对抗性等特点,并且"由乡入城",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与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反映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与预警机制的不足。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矫治,应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改变社会利益格局,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文章从物质基础、重要保证、精神支撑、活力源泉、关键所在、根本保障六个方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财政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没有真正进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措施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资全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分担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最终真正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7.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学习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行为逻辑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并没有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乡镇政府的自利行为依然突出,招商引资仍为大部分农业乡镇的主要工作。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行为逻辑在于上级政府对乡镇的工作考核和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双重压力不仅决定了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行为逻辑,而且决定了对乡镇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治理路径,即,一方面要改变上级政府对乡镇工作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另一方面要实现乡镇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均衡,加大对乡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只有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才能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且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价值,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曲延春 《东岳论丛》2023,(8):122-129+192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第三次分配在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的重要方面。农村虽然一直是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目标领域,但存在的问题亦较明显。在总量维度,农村慈善捐赠资源数量有限;在结构维度,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短板突出;在动力维度,农村志愿服务动力明显不足;在环境维度,农村公益慈善文化氛围淡薄。尽管第三次分配依靠的是民间的“自觉自愿”行动,但是这种“自觉自愿”行动也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进行激发。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应落实慈善捐赠激励机制扩大农村公益慈善资源,建立精神生活富裕促进机制弥补农村富裕短板,塑造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增强志愿服务动力,加强慈善文化引领机制优化农村公益慈善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