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2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把本体论认作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根深蒂固的见解,然而这是一种误解。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独具的一种哲学形态,它同西方的语言形式有关,是用逻辑方法构造的、以“是”为核心的范畴体系,是纯粹思辨的原理体系。看不到这一点,不仅会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木体论的立场,而且还会把种种名目的本体论强加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试图在阐述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展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5,4(5):79-92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出自西方哲学,意指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的哲学;而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理解为关于道以及为达到道的目标而进行的超越经验的追求的体验或学问。前者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后者是非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对中西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指出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探讨了它们对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及各自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由ONTOLOGY引出的哲学新界定--兼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3,(10):79-87
“是论” (ontology)是西方所谓的纯粹哲学。由于中国没有这样的纯粹哲学 ,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便不能简单依傍西方哲学 ,势必要求我们探索哲学的新界定 ,并对中西哲学各自的形态作出描述。本文初步议论了由此引出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新问题 ,并且认为 ,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使中西哲学比较进入新一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超越的性质,表现为这种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乃是对一切特殊性的超越;其所表达的对象即本质世界,则是对现象世界的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就是以这种超越为标志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西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质。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并非是单纯认识的对象,而是人以自身的活动通达于世的状态;而那种适时通变以臻于道的境界,则是人自身超越的过程。中国哲学的文本,正是中国先哲从事这一哲学活动并对这一哲学活动方式加以体悟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启发我们:必须关注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方式,从而使中西哲学的比较,进一步从文本的比较深入到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的比较。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能为中西传统哲学之所以成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某种说明,还将进一步引向关于传统哲学的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西方哲学形态的新一轮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都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化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此时谈论“乡愁”似乎不合时宜。然而,“乡愁”反映着人们对自身来源的追索,而对来源的追索中包含着对自身本质的追索。本文尝试对“乡愁”的抒发和对本质的追索之间的关系做一诗意和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6,2(10):5-16
通过对原理观念起源的追溯,以及对作为原理的哲学形态特征的分析,我们发现作为原理的哲学观念是西方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强调的是源头,而没有西方哲学那种原理的观念。虽然原理哲学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在当代却遭遇到挑战,我们应该注意回到源头意识,并在生存状态的源头实现会通中西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方哲学学界曾发生一场关于Being译名的讨论,这场讨论虽然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却使我们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深入了一步,其实,影响还不止于此,它也影响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影响到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以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追寻绝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看,价值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艺术的、宗教的、科学的……;也有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哲学上所说的价值当是具有普遍特征的一般价值。哲努尤其当把“价值本身”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价值本身”不仅是最一般的价值,而且,在“价值本身”中,各种具体的价值得到了统一;“价值本身”又是衡量各种具体价值的最高尺度,是使相互冲突的价值得以调和的最终基础。这种具有最一般和统一性特征,又作为“最高尺度”和“最终基础”发挥着作用的“价值本身”,其实就可叫做“绝对价值”。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