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自然科学   3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在集合上的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逆同态提出群逆作用的概念;研究群逆作用的情况,得到逆轨道及逆稳定子群的概念,接着给出几个群逆作用的例子及研究群逆作用得到的一些结论;最后应用群逆作用的观点给出Sylow定理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中马拉硫磷和阿特拉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条件实验, 建立了以V(甲醇)∶V(水)=7∶3为流动相, 最佳测定波长为220 nm的高效液相色谱同 时测定阿特拉津和马拉硫磷的方法. 方法线性范围: 马拉硫磷0.003 66~1.83 μmol/L, 阿特拉津0.121~60.3 μmol/L, 线性相关系数r≥0.9994,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 方法检出限分别为马拉硫磷0.003 66 μmol/L, 阿特拉津0.121 μmol/L.  相似文献   
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体血浆中替勃龙的含量.以5倍样品体积的乙腈萃取2次,经氮气吹干,甲醇溶解后,上机分析.采用Promo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04nm,柱温:25℃.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替勃龙在0.5~250.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最低检测限为0.05μg/mL,平均回收率(n=3)为92.7%,RSDs小于1.6%.本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合于体内替勃龙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离子液体([C6MIM]PF6)作萃取剂、甲醇为分散剂,对水样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雌三醇(E3)、双酚A(BPA)、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雌二醇(E2)、雌酮(E1))进行分散液-液微萃取,比较了内分泌干扰物在[C6MIM]PF6/水相和传统有机萃取剂/水相的分配系数,利用NRTL方程对内分泌干扰物在萃取相/水相中平衡分配的摩尔分数进行了关联,并对[C6MIM]PF6萃取内分泌干扰物的过程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内分泌干扰物在[C6MIM]PF6/水相中的分配规律为DEE2DBPADE1DE2DE3,内分泌干扰物在[C6MIM]PF6/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其在传统有机萃取剂/水相中的分配系数,NRTL方程验证了内分泌干扰物与萃取剂及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所有讨论都是在φ是群G在集合Ω上的作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得出了群G是交换群与群Gφ是交换群之间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对其充分性加以了证明,并通过反例来说明其非必要性.考虑到群G在集合Ω上的作用与其逆作用在定义上的区别,得出群Gφ是交换群与群在集合上的作用φ是其逆作用,两者之间是充要条件,并加以了证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光速不变原理两个思想实验的析解@高茜$东北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相似文献   
7.
利用MonteCarlo模拟研究了具有4-自旋相互作用Ising模型的磁学性质.模型建立在平面蜂窝状晶格上,除了考虑对相互作用以外,还考虑了四自旋相互作用.给出了不同四自旋相互作用下系统的磁化强度、磁内能、磁比热、磁化率以及转变温度等物理量.结果表明,4-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Ising模型的性质有很大影响,但基本上是定量的.Monte Carlo模拟的结果对有效场理论(EFfr)的结果给出了很大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用吸附溶出伏安法测香兰素的方法,其最低检测浓度为2.0×10~(-11)mol/L,并研究了香兰素的吸附特性及电极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的铂电极为基础,制备了葡萄糖酶电极,并测试了淀粉-糖化酶水解液中的葡萄糖,测定的范围为2×10~(-6)~5×10~(-3)mol/L。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TLAB建立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铁氧化物、 锰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Cu/Zn过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模型训练集均方差、 训练
集偏差、 验证集均方差和测试集偏差分别为0.002 2(0.001 5), 1.542 9×10-6(2.648 4×10-6), 0.087 1(0.069 2)和0.018 7(0.035 7). 所建模型能够反映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含量梯度变化时吸附Cu/Zn的规律, 并且初步揭示了沉积物(生物膜)主要活性组分吸附Cu/Zn时的交互作用. 沉积物(生物膜)组分含量变化与其吸附Cu/Zn的能力呈显著反比关系时, 交互作用的影响度最大为1 420.30%/54.30%(沉积物)和79.27%/703.31%(生物膜). 沉积物(生物膜)吸附Cu/Zn时, 与对应原样相比交互作用的促进作用影响度最大为386.14%/30.08%(沉积物)和66.17%/47.92%(生物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