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4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山西三个地区短额负蝗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山西短额负蝗3个种群(繁峙、原平和太原)45个个体进行扩增,10条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25条带,多态性片段为121条,种间共有片段为5条.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206,22.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用NJ法和UPGMA法对这三个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原平种群和繁峙种群遗传分化较小,太原种群与它们的遗传分化较大,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繁峙种群和原平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52,它们与太原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短额负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卟啉杀虫剂对稻蝗的毒杀作用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原晋源区的中华稻蝗为材料,用以5-氨基乙酰丙酸(ALA)为主要成份的卟啉杀虫剂作用蝗虫,7d内处理组雄虫全部死亡,而对照组雄虫死亡数约为一半,雌虫死亡数在低浓度下无明显差异.用荧光检测法和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对试虫作进一步的毒性分析,发现卟啉杀虫荆作用于蝗虫后,导致雄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A分析组平均降低73.049mg/g,B分析组降低106.271mg/g.雌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不显著,A分析组平均降低22.741mg/g,B分析组为6.640mg/g.由此得知,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与试虫体内每克组织蛋白含量呈相关关系.此外,分析表明,卟啉杀虫荆作用于试虫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试虫体内每毫克蛋白原卟啉Ⅸ(PpⅨ)的含量普遍提高,这一点与Constantin A.Rebeiz的部分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同时还发现,A分析组中雄虫平均每毫克蛋白PpⅨ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高0.351gg/mg,雌虫的高0.277pg/mg,前者比后者多0.074pg/mg.B分析组中雄虫平均每毫克蛋白PpⅨ含量处理组比对照组高0.171μg/mg,雌虫的高0.103μg/mg,前者比后者高0.068μg/mg.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与试虫体内每毫克蛋白中PpⅨ含量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卟啉杀虫剂对试虫的作用效果是由PpⅨ的光敏毒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 ,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当今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主题。实验动物遗传背景分析、品种或品系的鉴定、引种和繁育均需要一定的遗传标记辅助完成 ,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一种有效精确的监测手段 ,突破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和同功酶标记等表达型标记的局限性 ,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物种的遗传变异 ,在许多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RAPD技术是 1990年被首次提出 ,由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信息含量丰富等特点 ,在生物类群种属分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物种亲缘关系的确定以及种群遗…  相似文献   
6.
日本蚱染色体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山西省的日本分蚱Tetrixjaponica(Bol.)进行了染色体C带带型分析,并与二刺羊角蚱CriotettixbispinosusDalm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了蚱总科染色体C带带型制备方法,比较了蚱总科与蝗总科染色体C带带型的异同性,为蚱总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染色体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东亚飞蝗发生的灰色动态预测及其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山西省东亚飞蝗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并通过残差周期分析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对未来10年山西省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做出预测,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图2,表7,参7。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中华稻蝗若干种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分类学重要特征、染色体C带核型和RAPD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华稻蝗从形态上来看东部沿海种群体型较大,前翅较长,尾须较钝,而内陆及东北种群则体型较小,前翅较短,尾须较尖;但从外生殖器基本结构来看,不同种群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其次,不同种群在染色体数目、着丝粒位置以及C带带型等方面具有明显恒定的结构特点.从RAPD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种群拥有明显一致的分子标记数据.由此可见,我国中华稻蝗是稻蝗属中一个广布物种,其外部形态结构的差异可能与其分布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然而其外生殖器结构能够反映物种的基本特征.从种群遗传学角度来看,染色体带型结构和分子标记结果的稳定性更能体现物种遗传结构的本质,因此,文章支持Ho llis将无齿稻蝗等合并入中华稻蝗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对飞蝗天津北大港种群及河北沧州种群进行了生物测定与生化水平的比较分析,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对马拉硫磷的LD50值为河北沧州种群的13.2倍,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已对马拉硫磷产生了耐药性.两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分析表明,以α-醋酸萘酯(α-NA)为底物时,两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无显著差异;以α-丁酸萘酯(α-NB)和β-醋酸萘酯(β-NA)为底物时,飞蝗天津北大港种群较河北沧州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为低,且具有显著差异.以1氯-2,4-二硝基苯(CDNB)为底物对两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河北沧州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高于天津北大港种群.以上结果显示,天津北大港种群对马拉硫磷的耐药性,可能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而与靶标敏感性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寄主植物对中华稻蝗四龄若虫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α-NA、α-NB为底物测定了经狗尾草、水稻、小麦三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喂1 d、3 d和5 d后中华稻蝗四龄若虫雌、雄虫的酯酶比活力.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中华稻蝗四龄若虫的酯酶有诱导作用,且水稻组酯酶比活性显著高于狗尾草组和小麦组.以α-NA为底物测定酯酶活性,喂食1d后,水稻组雌、雄虫酯酶比活力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35、2.00倍和1.44、1.63倍.喂食3 d后,水稻组雌、雄虫酯酶比活力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40、1.67倍和1.62、1.43倍.喂食5 d后,雌虫酯酶比活力水稻组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1.63、2.00倍,雄虫酯酶比活力水稻组分别是狗尾草组、小麦组的2.00、1.71倍.上述结果可能与不同寄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物质对酯酶的诱导作用有关,且在三种寄主植物中水稻的诱导作用最强.饲喂同一寄主植物1 d、3 d 和5 d后,害虫体内酯酶比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趋势是饲喂1d后的酯酶比活性稍高于饲喂3 d和5 d后的,这可能是害虫在饥饿后进食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寄主植物诱导后中华稻蝗体内酯酶对不同底物的水解能力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