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的前馈解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实现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的动态解耦,基于前馈解耦思想和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解耦的新方法——模糊前馈解耦法,模糊控制器和解耦部分独立设计,解耦由两层神经网络实现,节点少,其活化函数采用分段线性函数.利用简化的学习算法,根据系统输出误差,在线调整网络权值,从而实现动态解耦而无需辨识被控对象的模型,该方法结构简单且计算量小,适于实时多变量过程控制,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大容量且具有鲁棒特性的正交复用技术,利用该技术可有效的减少噪声、脉冲干扰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种多载波调制技术的结构和原理,并与OFDM技术在性能上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毕托管测量风洞流速的新型智能数字式风速仪。详述了软件及硬件电路的选择,给出了系统的精度分析,表明可通过改进压力传感器明显改善系统精度。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映射(SLM)技术中的相位旋转向量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对SLM旋转向量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旋转向量序列生成算法.该算法引入了部分因子设计,通过查均匀表生成旋转向量矩阵,简单且易于实现.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SLM算法相比,该算法不增加任何系统复杂度,在子载波数为16,峰均功率比门限值为4.5dB时获得了0.25dB的性能改进.对于子载波数较多(如1024)的环境,该算法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一种新的铁路道口无线通信监测系统。该系统将传感器,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技术融为一体,能测量列车的速度,车数目和列车行进的方向,可向道口站工作人员发出火车将通过该站的声光信号。本文还详细分析和计算传感器及其电路。实用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小波包多载波调制,设计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的DSP实现方案.采用一种等效结构,将小波包多我波调制转化为串/并变换、小波包综合和脉冲成形3个环节,小波包综合和脉冲成形由小波包快速算法(Mallat算法)实现.以高速浮点DSP为硬件平台,编程采用软件流水优化和DMA技术.利用Mallat算法的特点,采用交替组合法使算法中乘法的运算量减半.所设计的软件在TMS320C6701EVM评估板上成功实现实时运行.CCS环境下的实测结果表明:软件流水方法产生目标代码的运行效率已接近该DSP的最高性能.  相似文献   
7.
从小波包多载波调制(WPT-MCM)系统的结构出发,给出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峰均功率比(PAPR)的定义.借助仿真工具,分析了子载波路数对小波包多载波调制峰均功率比的影响,比较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两种系统的峰均功率比特性.提出了基于SLM技术降低小波包多载波调制峰均功率比的方法。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子载波路数的增多使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的峰均功率比增大,基于SLM技术降低小波包多载波调制峰均功率比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实现问题,提出了一种完整的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案.该方案由内外编码、小波包调制解调、信道估计及均衡、同步等部分组成,其基带部分(内外编码、交织、小波包调制解调)已在高速DSP上编程运行,并在TMS320C6701EVM板上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WPT-MCM)较之正交频分复用(OFDM)有较多优势,本方案在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及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大容量且具有鲁棒特性的正交复用技术,利用该技术可有效的减少噪声、脉冲干扰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种多载波调制技术的结构和原理,并与OFDM技术在性能上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的结构分析,给出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的峰值平均值功率比(简称峰均比)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LM技术的降低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的峰均比(PAPR)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