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自然科学   1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应用紫外光谱仪和硅胶薄层层析法研究玻纤增强塑料(FRP)中硅烷偶联剂与玻纤表面所形成的界面层及其增强机理。观察到界面层中包含着物理吸附层和化学偶联层,前者对FRP的增强效果不明显,而化学偶联层才是增强的关键层。并且化学偶联层的分子结构对FRP的增强也密切有关,当偶联层分子参与树脂固化能与树脂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增强效果显著。反之,增强效果就差。化学偶联层能否与树脂起化学反应,可凭藉硅胶层析板上树脂展开时的滞留因子R_f值进行预测。当R_f=0,则表征树脂与化学偶联层发生反应而被固定于硅胶层上,不能再行展开移动。反之,只要R_f>0就说明树脂未与化学偶联层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自动椭圆偏振仪来直接检测“初生膜”的形成。采用玻璃、硅、不锈钢、铝作为基底材料。由椭圆偏振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得知,当所设入射角接近所甩空气/基底体系的Brewster角时,椭圆偏振仪的灵敏度最高;並得知当液体与基底的折射率之差增加时,椭圆偏振仪的灵敏度也提高。试验结果证实“初生膜”主要是由液体的铺展所形成的,虽然对易挥发体系来讲蒸汽的复盖也是重要的。我们初步认为毛细管作用可能是这种铺展行为的推动力,因此它对基底表面粗糙度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3.
不饱和聚酯树脂自40年代初开始工业化生产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有关它热机械性能,如玻璃化温度、热软化温度和高弹形变值等的研究报导却很少见。Shibayama K.和Suzuki Y.研究了网状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化(α-转化)强度和宽度与其化学组成和  相似文献   
4.
以椭圆偏振测量的基本公式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研究了环境—透明薄膜—基板系统的椭偏角(?)和△对于δ_2、(?)_1、n_2的依赖关系,讨论了入射角、基板的折射率等实验参数的最佳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热分解温度为461℃,700℃时残留物为63%的硼改性酚醛(P树脂)与丁腈橡胶共混后作为基体,以玻璃纤维作增强剂。对该体系制成的摩阻材料进行了配方、制备工艺及复合机理等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3%基体含量中,丁腈橡胶占4~7%时具有良好的增韧性及其它综合性能。含21%玻璃纤维的无石棉摩阻材料离合器片,其性能已符合国家标准,可以进行扩大生产。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10%水溶液,于25℃下,经电引发后在碳纤维表面发生聚合反应。采用FT-IR、~(13)C-NMR、XPS、SME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所发生的电聚合反应和成为涂层的高聚物进行了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涂层/碳纤维界面粘合层中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或端聚物。而涂层/基体界面层是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7.
对玻璃钢(FRP)复合增强聚氯乙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PVC表面处理技术及粘合剂品种,不仅对粘合性能,而且在工艺方法上差异极大。选用C-3化学处理剂及M型、EJ型粘合剂,FRP-PVC的粘合强度达10MPa,且化学处理、粘合、玻璃钢成型及固化一步完成。FRP-PVC复合界面,经水煮试验、冷热交替及声发射测试,表明粘合状态良好。φ100mm的PVC管,FRP增强层厚为2mm,复合管的承压达18MPa以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ABS对PVC的改性作用及其机理,探讨了共混条件、改性剂组成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PVC/EVA/ABS三元共混物的最佳共混时间和温度;共混物的常温冲击强度有提高,而拉伸强度变化不大;耐低温性良好,热稳定性优于PVC。并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获得了清晰的共混物多相网状结构照片,对共混物结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哈克流变仪上,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流变性,EVA和ABS加入PVC中,可改善PVC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9.
中碱玻纤(CG)增强聚丙烯(PP)片状模塑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PP的非极性,因此它与CG表面结合状态的改善成为这种材料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反丁烯二酸硝酸铬络合物体系作为偶联剂,以红外光谱、富里埃变换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法热来研究偶联剂与PP、CG的作用。发现界面有化学作用,对PP有结晶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稜镜薄膜偶合装置已成功地用于半导体材料研究及开始用于聚合物薄膜的研究,但从未公开发表其装置的设计计算。作者在以往进行理论推导及分析的基础上,在本文中对此装置的各有关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对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的装置已进行安装及初步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