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超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带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RGB色彩模式下的颜色数字化特征,实现黑色书写字迹与红色印章印文朱墨时序的有效鉴别。方法 基于统计学中的显著性检验原理,通过Photoshop软件的RGB颜色模式来采集颜色数据,利用SPSS数据软件中Mann-Whitney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朱墨时序的判定依据。结果 基于RGB颜色数字化特征的方法适用于手写文件朱墨时序的判定,但对样本有一定要求。在检材与样本同序对比中,R、G、B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P>0.05,异序对比中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P<0.05,即可得出判定结论。结论 利用颜色数字化特征能够实现手写文件朱墨时序的有效鉴别,在传统朱墨时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提供数字化无损检验的新方法,为文书物证鉴定领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正宏  徐仲元  杨振升 《科学通报》2003,48(20):2193-219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以嵌入式芯片S3C2410为核心的最小嵌入式系统构建方法,给出了S3C2410的复位电路、电源电路、存储器电路和串口电路等硬件组成.还介绍了在ADS环境下自制的最小Boot loader程序开发和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东部虎林盆地断块构造特征及其运动学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虎林盆地是由北东向分布的三个断隆和三个断陷所组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空间上,该盆地呈断隆与断坳相间的垒堑式构造样式。盖层中的主干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扭性断裂及其组合。虎林盆地的伸展史与沉降史表明,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沉降成盆与两次构造反转的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前者是该盆地生储盖组合的形成期,后者为盆地盖层主要圈闭构造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混合观察模型的实时、全自动面部特征追踪技术.用一个三维参数化的模型用来为人脸和面部动作建模,同时用弱透视投影技术为头部姿态建模.WSF混合外观模型从基于非线性归一边缘强度的形状无关的局部片面被构建出来.实验结果表明,从观察模型和可适应混合学习中边缘强度的测量可以提高追踪的精确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氧化剂助燃性实验过程中一个特殊形状器件的制作过程,它的成功制做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效率,制作方法和制作思路也会对其它类似实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青山地区是燕山-阴山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主体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样式是由中生代地壳多期、多阶段构造变形的结果。印支期地壳以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是一次强烈褶皱造山运动,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早期阶段地壳仍然以挤压变形为主,形成了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同时控制了前缘断陷盆地沉积和演化。燕山中期由于区域构造背景的转变和重力作用,区域内发生了向南的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早白垩纪呼包盆地。燕山晚期地壳以挤压逆冲变形为主,不仅形成了楔冲式推覆构造,也使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0.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魏家沟岩群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八五”期间在辽西1/5万区调过程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层学研究,微古植物和同位素测年,以及原岩建造和地球化学研究,将测区一套浅变质岩,从太古宙原建平群中解体出来,建立魏家沟岩群,划归为中元古代,按其原岩组合划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岩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泥质岩建造的浅变质岩,形成于被动陆缘构造环境。上岩组为变质的钙碱性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这些岩层在中元古代晚期遭受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