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自然科学   7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开展,我国的交通状况有所好转,但交通安全水平确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以至于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也正因如此,做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则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影响交通安全因素的原因众多,公路设计的不完善则是重中之重。所以,如何改善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不完善因素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水准测量误差包括仪器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和人的观测误差三个方面。仪器误差包括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引起的i角误差和水准尺的误差。外界环境引起的误差主要有水准仪和水准尺下沉误差、地球曲率及大气遮光引起的误差及温度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和相互配合的熟练程度,也能影响测量误差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东北3省民国时期耕地数据的同化与垦殖率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数据的处理为例,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了定量估计该地区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步骤:(1)土地利用数据的资料来源分析与性质判定;(2)为消除不同时间点上数据之间系统性偏差的影响而进行的数据同化处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之间的换算与不同地区不同亩制的纠正;(3)耕地面积和垦殖率的恢复与校验. 重建得到东北3省1914,1931,1940年耕地面积分别为102245,150128,152180km2,同期垦殖指数分别为12.7%,18.8%,18.9%.  相似文献   
4.
1876~1878 年华北大旱: 史实、影响及气候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源于历史文献的1736 年以来华北地区降水重建序列为基础, 辨识了1876~1878 年华北大旱是发生在过去300 年间最为严重的极端干旱事件, 分析了1876~1877 年逐季及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并据史料记载对本次旱灾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做了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本次干旱事件发生时间自1876 年春季开始至1878 年春季结束, 且以1877 年干旱发生的空间范围最广, 程度也最严重; 在持续长达3 年的大旱灾中, 华北地区粮食严重失收, 米价上涨至常年的5~10 倍; 华北5 省人口因大量死亡或者迁出, 共减少2000 多万. 相关的调查分析还表明, 1876~1878 年的大旱是全球化现象, 这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El Niño 事件强度异常偏强及南极涛动正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的重建(601~9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刘浩龙  郑景云  张学珍 《科学通报》2010,55(31):3048-3052
根据史料对隋唐时期初终霜雪、春耕、山桃开花、秋收、海冰、柑橘种植北界等现象的记载, 重建了公元601~920年的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 结果发现: 隋唐时期, 东中部地区的气候在总体上比较温暖, 与1961~2000年相比, 601~920年的冬半年平均温度高约0.22℃; 其中, 601~820年的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在(1961~2000年, 下同)高约0.52℃, 821~920年时比现在低0.42℃左右; 隋唐时期的冬半年温度存在显著波动, 其在100, 50, 30和20年尺度上的最大变幅分别达到1.05, 1.38, 2.02和2.3℃; 在最暖的4个20年(601~620, 641~660, 701~720, 781~800年), 冬半年平均温度分别比现今高约1, 1.44, 0.88, 0.65℃, 在最冷的3个20年(741~760, 821~840, 881~900年), 冬半年平均温度分别为–0.37, –0.45, –0.87℃.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山区公路不断增多,由于山区地形以及环境都较为复杂,因此影响山区公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层面就是山区公路最初的设计不合理,这种因素也是导致山区公路重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在最初的山区公路设计时被人所忽略,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到影响交通安全的几点重要因素,时刻有着山区道路安全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山区公路在未来的应用中增加交通安全性。该文则结合我国山区公路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理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8个代表性站点1470年~2000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1年~2000年5~9月的器测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EOF、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技术,对1470年~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旱涝等级资料能够准确表达该区域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2)前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南北相反,基本上反映了该区域干湿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第一模态解释了42.3%的方差;(3)在30年的时间尺度上,区域干湿突变均出现在1850s以前,1550s、1740s,1820s,1837s由干转湿,1620s、1520s和1850s由湿转干,近50a是过去500a中年际气候变率最大的时段;(4)干湿演变的主要周期是117a、40a、30a、18a、5a和2~3a,除了18年和2~3a的周期震荡强弱变化不明显外,其余的周期信号强弱均在18世纪温暖时段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19世纪的寒冷时段并非是17世纪寒冷时段的循环再现,这两个寒冷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