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2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21年3月14—16日发生在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被认为是近10年来我国出现的最强过程.本文在对此次沙尘暴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HYSPLIT 模式和 GDAS 资料,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尘输送源与天气系统的配置关系及本次过程中沙尘污染物PM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由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及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持续补充引起,中高层强斜压性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大风卷扬起的沙尘随上升气流输送到高空,并在偏北大风引导下,影响了我国大范围地区.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套地区的强涡度梯度带、500、700 hPa较高的强冷平流中心与下层的温度平流差异以及交替的上升下沉运动为本次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暴过程提供了动力、热力及不稳定度条件.本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影响呼和浩特、北京的沙尘传输通道主要为北偏东路,影响银川的沙尘传输通道为西北路和北路,过程受多沙源传输通道影响.萨彦岭、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为本次沙尘天气PM10的主要潜在源区,传输过程中混合内蒙古沙源地沙尘.总体来说,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对本次过程PM10质量浓度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5.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As one of the efficaciou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strument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usually have been adopted to control haze pollution in most...  相似文献   
6.
行政问责制是为了加强行政官员的责任感,由行政问责主体对各级行政官员在工作中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作为一项有利于建设廉洁、高效、有作为的责任政府的制度是我国行政制度上的进步。它理应以法治的精神、体现正义的程序实现它预想的效果,但我们看到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行政问责往往有着不同于惯常的表现形态。本文试从行政问责在5.12震灾中的表现形态入手,分析这些特殊情景下的表现形态的特点,并对更好地实现法治精神下的问责制提出学理上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每当国家和人民遭遇突发事件时,例如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都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救灾的身影.尤其是2008年5月13日,人民解放军实现了解放军军史和我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日[1],迅速参与救灾,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现军队迅速、有效的参与救灾,最核心的因素是调动权和物资保障这两个方面.本文从军队参与救灾的法律依据角度入手,分析调动军队参与救灾和军队救灾中的物资保障的法律上的相关规定的衔接,以明晰军队参与救灾的法律依据,明确相关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监督多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其呈现出的多重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监督模式,成为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本文分别从监督对象与内容、监督主体与方式、监督环节与效果三方面分析了其多重性的表现及其内在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涉及防灾减灾领域的两大主要部门法律。正确认识两部法律的关系对于防震减灾法的准确适用以及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阐述了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之间的相同点;第二部分从两个角度剖析了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发现土壤可以排放亚硝酸(HONO),对大气氧化性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施肥能增加土壤含氮气体的排放,通常用排放因子表征气体排放量对化肥的响应关系.但HONO的相关研究尚为空白,制约了对这一新的地气交换机制的环境效应的评估.为此,在珠三角对一块菜地施用3种化肥(复合肥、碳酸氢铵和尿素),利用动态箱测量施肥前后的HON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土壤施用3种氮肥后的最大HONO排放通量分别为23.1、19.5和57.4 ng·m-2·s-1,分别是施肥前最大值的3.5、3.2和9.4倍;3种氮肥的HONO排放因子分别为8.60×10-5、1.44×10-4和2.48×10-4;施肥后HONO排放通量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特征,且与土壤温度、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在低含水量区间)呈正相关关系.证实了施肥对HONO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外场实测获得的3种化肥HONO排放因子,将为编制HONO排放清单等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