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5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Cu(Ⅱ)离子在Micrococcus luteus细菌上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和离子交换实验探讨了Cu(Ⅱ)离子与Micrococcus luteus细菌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u(Ⅱ)离子与细菌中常见离子如K^ ,Na^ ,Mg^2 和Ca^2 之间存在着离子交换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还存在着Cu(Ⅱ)离子与带负电荷细菌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当溶液pH值较高时,Cu(Ⅱ)离子又可能形成氢氧化物微沉淀沉积在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2.
潘建华 《灾害学》2019,(4):113-120
利用2005-2017年夏半年国家大监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14个要素被设计来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数要素与地形高度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时段雨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地是四川盆地西部,其次是贵州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地带有少许站点,云贵高原主体及其与青藏高原交接带内没有最大值出现。多个要素在9到12时出现日变化最高峰。月际变化一般在7月出现最大值。随月份推进,强降水区会在贵州西南部、云南南部边缘出现后,跳跃到川渝地区出现。时段累积雨量最大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多个要素的时间增加一倍时雨量增大10%到20%。以小时而言,西南地区降水几率平均为1/10,最多的可以达到1/4,最少的不到1/14。6月份降水时数最多,10月的雨时数仅次于6月,4月最少。连续时段与标准日界时段雨量的显著差异出现在川渝地区;白天12 h降水与夜间12 h降水的显著差异也出现在川渝地区。总体而言,连续时段的累积雨量大于标准日界的相同时间长度的累积雨量,白天降水量大于夜间降水量。  相似文献   
3.
用1971-2000年的3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按旬统计汶川地震重灾县5-12月各旬的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的平均日数和气候概率,根据地震重灾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降低强降雨强度条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的39个县进行地质灾害时空气候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重灾区的地质灾害气候风险指数值存在两个高值期间,一个是5月中旬至7月上旬,另一个是8月下旬至9月下旬。而10月下旬至次年4月,重灾区降雨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地质灾害气候风险;从地域分布来看,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重灾区的西部和中部,风险等级为3~4级(风险较大或很大),东部地区风险等级为1~2级(中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7月下旬高等级风险区位置集中在重灾区的南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4.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吸附铅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潘建华  刘瑞霞 《环境科学》2004,25(2):166-169
通过吸附实验和微量滴定法探讨了Pb2+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体对Pb2+的吸附量随着pH升高而升高,最适pH值为6;菌体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对Pb2+的吸附;整个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在试验的条件下,对Pb2+的饱和吸附容量为36.7mg/g干菌体.通过电位滴定实验,使用实时格氏图确定了滴定体系中的等当点(Ve)以及估算了表面活性位的总浓度(HS).  相似文献   
5.
对蜡状芽孢杆菌在重金属生物吸附条件下细胞的界面形态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原子力显微镜成像观察与表征 .结果表明 ,在严格实验对照条件下未加入Pb(II)的空白菌体细胞呈杆状 ,单个细胞长约 3 3μm ,横截面分析结果为宽 1 9μm左右 ,高为 0 3~ 0 4 μm ,细胞壁表面比较光滑 ,细胞之间以竹节结构首尾相连排列成长杆状 ;吸附Pb(II)后细胞的体积则发生膨胀 ,单个细胞长约 3 9μm ,横截面分析结果为宽 3 1 μm左右 ,高约为 1 1 5 μm ,细胞壁表面变得比较粗糙 ,细胞之间较容易发生粘结 ,与对照空白菌体相比 ,细胞之间呈长杆状的竹节结构排列则变得很少 .采用截面分析曲线中形貌特征的高宽度比R对细菌细胞在云母基底表面的横向铺展变形作用进行了定量表征 (吸附铅离子后R值由 0 1 6 5变为 0 4 1 6 ) ,同时探讨了细胞在基底表面的横向铺展变形作用可能与细胞表面电荷影响细胞在基底表面的粘附性能密切相关 ,并受溶液pH、离子强度以及金属离子的暴露与吸附等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有关其详细机理 ,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