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环境安全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
2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挟裹着海潮卷席了胜利油田桩西油区,引发了桩斜139稠油热采站的风暴潮,职工们不畏暴风雪,奋力抢险,在抗击风暴潮的战斗中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让女工们先撤早上6:40,风大雪猛,道路不通,油区不断出现险情。上午8:40,采四线等多条线路闪停,各处油水井、注水站等均告瘫痪。海油陆采平台桩斜139稠油热采站海潮已上井台  相似文献   
2.
2月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挟裹着海潮卷席了胜利油田桩西油区.引发了桩斜139稠油热采站的风暴潮,职工们不畏暴风雪,奋力抢险,在抗击风暴潮的战斗中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型洗浴中心日常运行排出的污水含大量低品味余热特点,在讨论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原理及流程基础上,针对不同种类的能源,探讨了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热经济性、各种能耗费用的差异性与正确选择能源的重要性;通过减排估算与对各种回收途径的经济性指标分析,指出余热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表明推广清洁绿色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而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于2021年6月,对该湿地泥炭藓斑块设置样方,使用标准样方法进行植被、环境调查,同时采集样品进行测量分析。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群落的数量分类,随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群丛间环境因子以及大泥炭藓生长、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明确影响大泥炭藓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37个调查样方可分为4个群丛类型,即:Ⅰ、蕨-大泥炭藓群丛(Ass.Pteridium aquilinum-Sphagnum palustre);Ⅱ、大理薹草-大泥炭藓群丛(Ass.Carex rubrobrunnea var.taliensis-Sphagnum palustre);Ⅲ、野灯心草+蛇床-大泥炭藓群丛(Ass.Juncus setchuensis+Cnidium monnieri-Sphagnum palustre);Ⅳ、紫萼+芒尖苔草-大泥炭藓群丛(Ass.Hosta ventr...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于2007~2012年先后对鄂西的八卦山自然保护区、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南河自然保护区、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及漳河源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个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79种,隶属4目15科51属。鲤形目鱼类为6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群,共56种,占总数的70.89%。6个自然保护区的鱼类食性和生态类群相似,鱼类食性均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草食性鱼类较少;定居性鱼类占主体,河湖洄游性和喜流水性鱼类较少。渔获物分析表明,堵河源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D)最大,为2.60,八卦山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最小,为0.91。多样性分析表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均比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小;处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相似性系数(C_j)较高,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较低(C_j),这很好的诠释了处于同一水系的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环境上的连续性,而处于不同水系的自然保护区之间出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化隔离。目前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该地区鱼类最大的威胁因子,建议强化渔政管理,并建立鱼类人工繁育基地,以减缓水电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化学-固定化漆酶联合工艺催化降解水中五氯酚。结果表明:反应0.5 h时,五氯酚的降解效率达82%,虽然与单独固定化漆酶催化降解五氯酚效能没有明显区别,但联合工艺中酶活损失较小,反应5 h,联合工艺的相对剩余酶活为32.6%,比单独使用固定化漆酶提高12%,且联合工艺脱氯能力明显提高。催化反应重复进行5次后,联合工艺的五氯酚去除率和相对剩余酶活分别为52.3%和33.6%,分别比单独使用固定化漆酶催化降解提高38.5%和13.7%。  相似文献   
7.
控制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中维管植物的生长可以帮助泥炭藓湿地快速恢复.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覆盖遮光网控制遮光率,探究遮光对大泥炭藓生长及维管植物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方面,在无遮光下及遮光处理下,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大泥炭藓的头状枝数量不断降低[10月从38.9 (±11.8)降低到24.5 (±4.4)],但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覆盖面积从62.0 (±32.3) cm2到128.6 (±25.7) cm2再到99.0 (±19.7) cm2;生物量从1.8 (±0.7) g到2.8 (±0.8) g再到2.0 (±0.5) g];(2)随着遮光率的增加,维管植物的总盖度与生物量不断降低[10月总盖度从96.2%±1.6%降低到10.0%±1.4%;生物量从419.9(±71.3) g降低到57.4 (±17.1) g];(3)维管植物总盖度与大泥炭藓覆盖面积以及生物量均显著相关,当维管植物总盖度约为50%左右,大泥炭藓覆盖面积和生物量最大.因此,遮光网与维管植物共同影响大泥炭藓的生长,中度遮光(遮光率64%、76%)是帮助泥炭藓湿地快速恢复的最佳条件;综合考虑大泥炭藓的生长以及经济成本,在野外进行大泥炭藓湿地的恢复工作时,只需要覆盖1层遮光网(遮光率64%)即可达到最好效果.(图7表4参3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