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环境安全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降低室内PM2.5,指导间接蒸发冷却新风机组的设计选型,推导了新风机组净化效力和净化能效评价指标的数学表达式,并利用自行研制的间接蒸发冷却新风机组,分析了2种过滤器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净化PM2.5的特性。结果表明,MERV 7+16和MERV 7+13的计数效率均随颗粒物粒径增加而提高,且前者的计数效率高于后者;由于滤材的不同,MERV 7+16的初阻力更小。MERV 7+16的渗透系数更小,其净化效力也要大于MERV 7+13;由于PM10在室内的自然沉降作用更显著,过滤器对PM10的净化效力明显大于PM2.5和PM1。将室内新风负荷作为新风机组能耗的一部分,在对比天津和南宁地区新风机组的净化能效时发现,由于两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处于天津地区的新风机组若要在冬季获得同等的洁净空气量,需付出更多的能耗代价。  相似文献   
2.
杨敏  卢龙  冯涌  方超  李雄清 《环境科学》2013,34(6):2309-2313
利用聚磷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的铅[ρ(Pb2+)=150.0 mg·L-1],研究了反应体系内不同溶解氧状况和初始pH值对污泥除铅的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pH 6时,铅的去除率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32 d后铅去除率达99.8%,其中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铅、残渣态分别占41.8%和52.6%,污泥中铅的稳定性良好.好氧条件下,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铅的去除率随pH上升而增加,反应2 h时,pH 6、pH 4和pH 2对应的铅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6.9%和30.3%;而好氧32 d后pH 6、pH 4和pH 2的污泥中残渣态铅含量分别为3 072.3、4 726.8和2 359.1 mg·kg-1,分别占污泥中总铅的41.8%、65.8%和88.8%.综合考虑除铅率和除铅后污泥稳定性,好氧且pH 4理论上是聚磷污泥除铅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永恒主题。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揭示了安徽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纸张印刷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了印刷企业印前、印中、印后三个工艺过程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从印刷企业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及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减轻或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利用和人类更为接近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在高脂血症条件下,BPA暴露是否能促进脂类和糖类代谢异常,并探索潜在的毒性效应机制,选取渡边可遗传高脂血症家兔(WHHL)模型,通过灌胃的方式将其暴露于400μg·kg-1体重的BPA溶液长达12周。在持续暴露第8周,检测了在空腹状态下,家兔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并根据所得结果进行了静脉注射胰岛素耐受试验(IVTT)。在暴露第12周,同样对空腹状态下,家兔血浆中的葡萄糖,胰岛素和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测量了血压和心率。然后,将所有的家兔进行解剖,通过苏木精-伊红(HE)及糖原(PAS)染色分别对心脏和肝脏部位的脂肪及糖原蓄积情况进行了病理学切片分析。同时,检测了肝脏中与脂类和糖类代谢相关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BPA暴露8周后促使WHHL家兔发生了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第12周血糖及胰岛素含量升高,同时也促进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的上升。BPA暴露第12周,暴露组WHHL家兔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程度未发生明显增加,但心肌细胞发生了肿胀,胞质中出现了脂肪的蓄积,同时伴随着心律失常。肝脏重量发生增加,肝细胞中同时出现了脂肪和糖原的蓄积现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BPA持续暴露可促进WHHL家兔发生脂类和糖类代谢异常,其毒性效应机制可能和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评估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本研究在广泛查阅并分析微(纳米)塑料相关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方法对其中5门10科11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理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对应的5%危害浓度(the 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of the species, HC_5)和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s, PAF);计算了相应的急性生态效应阀值(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PNEC_(acute)),并比较了各类水生生物对微(纳米)塑料的敏感性及其所受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目前已有数据中微(纳米)塑料对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的生态风险最大,对朱氏四爿藻(Tetraselmis chuii)的生态风险最小;基于Reweibull模型对水生生物数据所推导的PNEC_(acute)为0.185μg·L~(-1),约为当前微(纳米)塑料在水体环境中浓度的30%。利用SSD来预测微(纳米)塑料不同暴露浓度下对水生生物的PAF,发现当微(纳米)塑料暴露浓度小于10μg·L~(-1)时,水生生物所受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当暴露浓度达到1 000μg·L~(-1)时,将有26%的物种受到微(纳米)塑料的危害。此外,利用Rurrlioz软件估算了世界典型淡水与海水水域表层水体中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PAF值,发现其PAF预测值都为0;将各水域微塑料浓度与急性生态效应阀值PNEC_(acute)比较后发现,除太湖外,其他水体环境中微塑料浓度都低于PNEC_(acute),说明如果只考虑微塑料本身的影响,目前世界典型水域表层水中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程度大部分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问题,对饮用水的质量有了一定要求。我国在这种大环境下制定了严格的生活饮水卫生标准,由于各个地方政策落实的情况并不相同,处理用水的技术有限,我国的水质依然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超滤技术用于饮用水处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超滤技术在处理应用水中出现的问题,经过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虹膜识别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肉类食品溯源准确性的目的,首先提出肉类食品溯源体系的3个基本要素,认为:动物个体识别是肉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采用虹膜识别作为大型动物个体识别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其他动物识别系统中的欺骗以及设备功能异常现象等问题。以奶牛为例,讨论人眼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大型动物识别在图像采集、虹膜定位、特征提取3方面存在的技术难点;给出了实现动物虹膜识别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了基于虹膜识别的肉食品可追溯系统。通过详细功能划分和流程设计,为虹膜技术在肉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涌  卢龙  方超  杨敏 《环境工程》2012,30(2):20-22
采用聚磷活性污泥分别与硝酸铅、醋酸铅组成反应体系,反应体系处于厌氧状态,采集上清液测定铅含量,并测定残余污泥中铅的形态。结果表明:聚磷活性污泥对铅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随时间的增加,铅的去除率呈增加的趋势,实验结束时(32 d),铅的去除率可达99.8%。且污泥中的铅是稳定的,主要含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铅、残渣态铅,其中残渣态铅占50%以上,主要由磷酸铅组成。  相似文献   
10.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因其独特作用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把环评引入了公众参与程序,但时至今日,该程序并未完全发挥预期作用.通过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程序的立法现状,从公众参与的主体、阶段、对象、方式以及信息公开、司法救济等方面总结当前中国在该程序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从法律层面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最终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