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28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扬州自古繁庶,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津,在唐代,"天下之富扬为首",在宋代则为"淮左名都",经济繁荣,文艺兴盛。明清时期,扬州为两淮盐运漕运中心,万商云集。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多次去扬州,扬州成为风尚华离之所。然而,扬州的繁盛却在道光三十年(1853)春嘎然而止。这年3月,太平天国军陷南京,清军在其东郊及扬州建立江南、江北  相似文献   
2.
正张伯驹(1898-1982年),"民国四公子"之一,可谓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图1)。为了防止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流落国外,他不惜倾家荡产收购古贤之书法翰墨,并全部捐献给国家。2018年正值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于2018年12月1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从张伯驹、潘素两位先生的笔墨耕耘、诗文唱和、师友交往等角度,向广大观众详细讲述张伯驹潘素伉俪的艺术人生(图2)。  相似文献   
3.
画中游北海     
王金坪 《收藏》2016,(11):121-127
在李可染先生这批画稿中,有一组是关于《工农劳模游北海大会》的。这幅画是李可染先生新年画的代表怍,创作于1951年,曾获1952年7月文化部颁发的1951年至1952年度新年画创作三等奖。这批画稿中的文字,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李可染先生的创作思路,也呈现了那个年代画家们是如何寻求政冶任务与艺术创作之间平衡的。  相似文献   
4.
王金坪 《收藏》2016,(11):98-107
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如处炼狱。对那段日子,李可染先生后来只字未提,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回忆里找到关于他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5.
王金坪 《收藏》2016,(11):158-161
神秘的古董交流会 在日本,古董交流会是最古老的古董交易方式,是古董商群体内部的交流交易平台。在此,古董商们把自己的东西转给下家,或从别的古董商手里买东西,交流会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操作方式类似于拍卖行。  相似文献   
6.
王金坪 《收藏》2018,(7):40-48
1995年,何海霞曾语当心长地对学生周韶华说:准我的一生中,先是画古人,后是画老师,再后是画生活、画政治,最后才是画自己。”这句话与何海霞的艺术分期恰好吻合。  相似文献   
7.
王金坪  应天齐 《收藏》2021,(3):148-154
2021年1月22曰,“围屋之变——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开幕。2019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第17届国际建筑展指定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宣布了来年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展览“围屋之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正"有尝睹其作画者,见其手舞足蹈,注目凝神,忽前忽却笔杆挥霍,有时且至折笔杆洞画幅云。李尝语人,画家吾不敢自居,然实类乎画怪。"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在"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研讨会发言时引《画怪李铁夫》中的文字(载于香港《工商晚报》1935年2月19日)。作为我国第一位远赴重洋到欧美求艺的先行者、中国近代油画艺术的先驱,李铁夫是一位传奇人物(图1、2),被尊为"中国油画第一人"。孙中山先生曾赞他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他还是同盟会元老、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相似文献   
9.
王金坪 《收藏》2018,(1):122-129
经过将近3年筹备,位于北京顺义温榆河畔的松美术馆终于开馆了(图1)。这组建筑群颜值极高,简约到极致的几何造型,棱角分明的纯白墙体,似无人间烟火气。如茵绿地、199棵姿态迥异的东方迎客松,与建筑相映成趣。当风抚过松枝,斑驳的暗影与白墙,宛若一幅水墨画。在东西两端,则分别是古建和石牌楼。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柔和与刚健在此融合,"京城最美美术馆"实至名归。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美术馆主人王中军(图2)无疑是重量级收藏家,他20余年累积的藏品,也在松美术馆揭开了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王金坪 《收藏》2021,(2):9-29
长期以来,外界对徐悲鸿的认知多停留在他的艺术成就和在教育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上,鲜有人知他还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收藏家。他经常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节衣缩食地去搜求和购买字画,从青年时代直至去世,从未间断(图1)。徐悲鸿逝世时,他收藏的书画作品已多达1200余幅,而且水准极高,不乏《八十七神仙卷》《朱云折槛图》这样国宝级臻品,而且这1200余幅还不包括大量被归到资料一类的珍贵拓片、书籍等。自1954年开始,这些藏品便被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中。那么,如此巨量的收藏,徐悲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结合徐悲鸿之妻廖静文所著《徐悲鸿传》和蒋碧薇所著《我与悲鸿》中的相关内容,本刊采访了徐悲鸿之子徐庆平,为大家讲述这些藏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收藏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