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文化教育   1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于春岭 《体育学刊》2001,8(5):68-69
从解放思想,调动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各级武术专业运动队和体育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的恢复,影视新闻媒介、书刊宣传的影响,挖掘、整理工作的巨大作用,武术走出国门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武术热”.  相似文献   
2.
采用探源和逻辑分析研究的方法,对中华武德受不同时期主流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谓文化性格是指一定时期独特而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侠文化、封建农耕文化、儒家文化、新文化等等。它们都能对一个时期的官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要提高武术课差生的学习成绩,必须搞清形成武术课差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武术教学经验,我认为武术课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学习武术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学习过程产生惰性。这需要加强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使其惰性无机会产生,经过实践的良好体验,提高认识,改掉惰性。(二)身体素质差,包括视听神经反应慢、协调性差、运动感觉差。这需要增强相关刺激,随时对动作加以纠正。(三)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练习不认真。这需要严格要求。(四)其它原因。诸如身体肥…  相似文献   
4.
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及特点,遵循学习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出不同学习阶段的武术专项测验方法.通过分置性测试、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试等方法激发学生内部不稳定因素,“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的沟通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师与学生和教材的沟通是关键。本文就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实现沟通的目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瑰宝,她把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人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本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动作结构特点和技击特点三个方面,对太极拳动作表现出的传统人性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解放思想,调动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各级武术专业运动队和体育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的恢复,影视新闻媒介、书刊宣传的影响,挖掘、整理工作的巨大作用,武术走出国门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武术热”.  相似文献   
8.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9.
要提高武术课差生的学习成绩,必须搞清形成武术课差生的原凶,对症下药,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武术教学经验.我认为武术课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学习武术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学习过程产生惰性。这需要加强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使其惰性无机会产生.经过实践的良好体验,提高认识,改掉惰性。(二)身体素质差,包括视听神经反应慢、协调性差、运动感觉差:这需要增强相关刺激,随时对动作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承、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重视研究历史。因为历史是今天更好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研究传统武术的源流,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发展现代武术。因此,在研究时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离开来,认为武术越古远越正宗,是现代文明使武术不“武”而走了样。如果是这样,就会把传统武术囿于一个封闭的狭窄圈子里,因得不到发展而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之中。以现代人们评价武术的技击性为例,可以肯定地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过程是朴实无华的,历史上中国许多武术家曾凭借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扬我国威,使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