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文化教育   2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探索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之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体育强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由农村群众体育入手,对村落武术在新时期体育强国目标下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村落武术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建设新农村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表现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视角出发,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当前学校武术所处尴尬境遇进行调查与分析;阐明了学校武术文化价值体系重构的必要性,提出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学校武术更好地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君伟  郑健  丁保玉 《精武》2012,(2):77-78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从文化学入手,对当前东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武术"边缘化"、技击特点不够重视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武术要向着"快餐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注重其技击性等,以促进我国武术更好的推广传播,对促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推理法,揭示武术套路运动深层和内在的真实艺术思维本质与方式.研究发现,武术套路的艺术思维基于悠久的历史倾向性——中国人善于将实用技术艺术化.思维的实践来源足人脑对传统搏斗技法信息加工创编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武术套路创编者在自我意识下完成的,有必然的差异性,并决定了各拳种套路技法的多样与艺术化;辩证思维是主导方式,决定了各拳种武术套路技法的全面性、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性.科学地认识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思维本质与方式,对更好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武术套路运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调查访谈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以“大武术观”视野下审视山西形意拳当前的境遇和希望为切入点,对形意拳在其原生地传承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形意拳在新时期的传承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追捧的熟点,随着螳螂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螳螂拳理论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视角入手,分别对螳螂拳的历史沉淀性、流变性及活态传承性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历史文化与螳螂拳形成和发展的联系,为螳螂拳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其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晋商、武术结社与山西形意拳的关系,从而为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等,在分析近五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专业训练与教学技能实用、基础理论知识全面以及创新能力强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以此为基点,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创新力课程,并对各类课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野外生存作为课余体育活动的一种户外运动,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模式,不再被有限体育设施所束缚,拓展到大自然。野外生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能激发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野外生存体育活动给青少年生理、心理和人际关系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为切入点,揭示了野外生存作为课余体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随之消失。文章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现状,分析传统武术赛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意义,并对如何通过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推动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强化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