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生物科学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动态变化,分别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和8月在三门湾海域用阿氏拖网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经鉴定,大型底栖动物有119种,主要类群为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种类总数的79%。大型底栖动物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长额超刺糠虾和六丝钝尾虾虎鱼,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变化明显,种类差异性较大。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0.025 g·m-2和0.07 ind·m-2。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各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1~3.1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25~3.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0.79。ABC曲线分析显示,在春季和冬季,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而在夏季和秋季,群落受到轻微扰动。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深、温度、盐度和pH值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SARS coronavirus N gene w as expressed by Ecoli expression systemThe expressed protein was p urified and an ELISA method was se t up for detection of SARS virus i nfected patient's serum antibodyT he recombinant SARS coronavirus N protein offers an efficient way fo r serological diagnosis and is use fu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4.
粘膜免疫戊型肝炎试验性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核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HEV ORF2)编码蛋白,与新型人用疫苗佐剂类MF59配制成试验性疫苗,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免疫实验小鼠,研究其产生粘膜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滴鼻和灌胃两种粘膜免疫途径免疫BALB/c小鼠,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HEV ORF2试验性疫苗的血清IgG和IgA,血清IgG的抗体滴度为1:800~1:1600,血清IgA抗体滴度为1:100~1:200。对免疫小鼠血清中IgG的动态观察表明,血清抗体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以上。比较类MF159佐剂和传统铝盐佐剂经注射免疫所诱导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发现类MF59佐剂可有效增强HEV0RF2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4倍左右。类MF159佐剂可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在肠道粘膜部位产生SIgA,滴度为1:100。这些结果为新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 隶属于2目15科21属, 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 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 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 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 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 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 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浙江沿岸产卵场春、夏季鱼类资源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在浙江沿岸产卵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 采用多重比较(LSD)和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研究了浙江沿岸产卵场春、夏季群落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的变化, 以及多样性与诸多环境因子(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 结果表明: (1)该水域春季共捕获鱼类92种, 隶属17目50科77属, 夏季捕获鱼类114种, 隶属16目59科92属; (2)春季全区生物量平均为434.40 kg/km2, 中部和南部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05), 全区尾数密度平均为58.42千尾/km2, 不同区域差异不显著; 夏季全区生物量平均为1532.73 kg/km2, 北部生物量与中部差异极显著(P=0.000), 与南部差异显著(P=0.017), 全区尾数密度平均为205.50千尾/km2, 北部尾数密度与南部差异显著(P=0.034), 其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 (3)春季H′平均值为1.52, D平均值为2.18, 北部和南部D差异显著(P=0.048), 其他区域间H′和D差异均不显著; 夏季H′平均值为1.34, D平均值为1.81, 中部和北部H′差异极显著(P=0.000), 和南部差异接近极显著(P=0.01), 北部和中部D差异显著(P=0.039), 其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 (4)CART分析表明, 影响春季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有水深、浊度和溶氧; 秋季多样性水平主要受的水深、桡足类、温度和浊度的影响; (5)从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水域的多样性水平相比较得出, 在空间上, 纬度与H′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但当纬度跨度比较大时, 低纬度水域的H′值明显高于高纬度水域的H′值; 在时间上, 多样性水平较2008年明显升高, 但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相近, 表明产卵场(南部)近几年渔业生态环境处于相对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隶属于3纲, 10目, 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冬...  相似文献   
8.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 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1龄鱼肛长与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子。X蛋白(HBx)被认为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X基因是HBV基因组最小的开放读码框,它编码的X蛋白含15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6.5kD。HBx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传导途径、基因毒性压力反应、蛋白质降解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HBV的复制和增殖。HBx亦可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程中起到起始肿瘤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海竹筴鱼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 =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 ~ 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