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融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ALOS DEM数字地形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阐述区内地形分异、地貌格局与发育演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以大起伏中山(57.45%)为主,其次为大起伏亚高山(30.66%)和中起伏中山(11.17%),海拔、起伏度、坡度、面积-高程积分值等定量地形指标的平均值从三江口片区至朝天马、海子坪片区逐渐降低,夷平剥蚀面级数逐渐减少;2)保护区及附近地区共发育7级夷平剥蚀面,其中Ⅰ~Ⅲ级为山顶面和残余夷平面,Ⅶ级为金沙江侵蚀阶地面,Ⅳ~Ⅵ级为剥蚀面,与区域3次构造旋回相对应;3)保护区面积-高程积分值在0.197~0.815之间,平均为0.503,超过80%的区域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阶段,表明区域地表侵蚀动力较强,在人类活动增强背景下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未来的保护规划应考虑各个基本地貌类型区的地表动力差异。综合而言,独特、丰富的地貌结构使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要素得以保存,加强地貌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实现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潜力问题,同时也是制订能源规划的基础。云南省要想在今后几十年内保持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根据云南省能源供求的历史和现状;预测2010年能源需求发展趋势;得出经济增长迅速、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是能源供小于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确立能源建设重点和石油替代路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解决能源供求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计算简便、操作性强,容易进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比较。但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测度方法,其政策含义往往具有笼统性和不明晰性。从地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来分析区域生态足迹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和演化趋势,就能解决这一局限,为区域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4.
地方感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地方感对遗产保护的作用,较少关注地方感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人地关系的特征,从地方感、自然连接、社会连接、梯田保护态度4个维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感与另外3个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地方感与自然连接中人与自然的连通性、对自然的依恋,与社会连接中亲戚、邻里关系、社区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关系;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呈明显正相关;社区中的亲戚邻里关系以及活动组织对于梯田保护态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感对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地方固有的自然、社会特性以及人们与之的连接程度在个人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假设。据此,提出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强化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保护传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为梯田保护提供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列入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探索,自1992 年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到2013 年的20 余年间,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85 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官网的文化景观遗产信息为数据源,统计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评价标准和遗产类别,结果显示:1)文化景观遗产数量在20 a间呈持续增长趋势,欧洲增长趋势与全球类似,亚洲增长潜力大;2)文化景观遗产集中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人类生活且经济较发达的北半球中纬地区,欧美地区文化景观遗产数量超过全球的50%。大洲中欧洲约占全球的一半,亚洲其次,遗产大国以欧洲发达国家如意大利(6 项)、法国(5 项)、英国(4 项)和德国(4 项)为主,中国也已有4 项;3)入选的85 项遗产主要符合评价标准(iii)、(iv)和(v),说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评价焦点为表现遗产地独特人地关系的持续演进和延续能力;4)对51 项文化景观遗产类型进行的统计表明:具有持续特征的有机演进类约占60%,是国际主要关注类型;5)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全球共识将在未来使其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尚有较大的申报空间,重构文化景观遗产类别将利于其申报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粮食供需安全状况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云南省近18年来粮食生产与需求进行对比,定量分析了当前云南省粮食供需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0~2030年粮食产量,同时参照云南省的权威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云南省粮食供需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未来20多年内,云南省土地提供的粮食能基本满足全省居民温饱型的粮食消费水平,距小康型粮食消费水平有一定差距,达到富裕型粮食消费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根据研究结论和目前云南省粮食供需状况,提出了相关解决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深入认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英克尔斯—同响模型,对云南省昆明市1998年-2000年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这3年期间,昆明市的第一次现代化总实现程度为89%—90%,高于全省平均实现程度—57%,属于“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类型,发展阶段处于成熟期。另外,将计算结果与云南省的情况作了比较,对英克尔斯—同响评价模型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北热带海拔梯度各山地土壤带及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香蕉园、橡胶林)土壤有机质(SOM)、综合肥力(SIF)分布特征,以云南省金平县蝴蝶谷地区为例,区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测定SOM、pH、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磷钾,采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评价SIF,分析限制SIF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拔与SOM、SIF呈显著正相关,6个山地土壤带表层和亚表层SOM、SIF排序为棕壤带>黄棕壤带>黄壤带>红壤带>赤红壤带>砖红壤带(P<0.05)。无论表层还是亚表层,SOM和SIF均以次生林最大,香蕉园次之,橡胶林最小,次生林SOM显著大于香蕉园和橡胶林(P<0.05),SIF则无显著差异。随着海拔升高,限制SIF的因素由速效氮、速效磷转变为速效磷和速效钾,且pH的限制逐渐加强,而维持和限制低海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IF的因素与同海拔段内自然土壤基本一致。未来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低海拔区域应该注重补充氮肥和磷肥,中高海拔区域注重补充磷肥和钾肥,同时调节适宜的pH更有助于土壤养分释放和植物吸收利用。综上,海拔梯度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采用人地关系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目前云南省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率不高,尚具有很大潜力;云南省各地市人地关系系数差异巨大,未来10年全省的人地关系演进速度较快,人口问题的解决将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