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区域构造-沉积演化背景与研究区大量岩心、测井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沉积相分析表明, 下泥盆统F4层段属于处于陆隆部位的半深海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以F4层段中部稳定发育的深海泥岩段为区域对比标志层, 将其分为上部和下部2个旋回, 分别对应2期扇体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各扇体内部较为稳定的泥岩为次级对比标志层, 可进一步将各扇体划分出相当于砂层组级别的地层单元, 由此建立了F4层段具有时间意义的地层对比格架.在分析各扇体沉积亚相类型与成因机制的基础上, 认为F4层段储层成因类型主要包括辫状水道复合体、沉积型水道和水道末段舌状体3种类型.在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内, 分析了储集砂体平面展布规律, 并提出F4层段海底扇至少存在来自北西西和东南2个方向的物源供给体系, 属于多点物源和砂质扇成因类型.该研究不仅为重力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 同时也为F4层段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 为油藏的深入开发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前人研究成果多认为惠州凹陷西南部珠海组形成于辫状三角洲环境,或以受海侵影响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作用为主。在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古地理背景分析之上,以岩心详细观察与描述为基础,通过岩相、测井相并辅助宏观地震相分析,提出珠海组沉积时期来自古珠江三角洲体系提供的丰富砂质沉积物在该区经历了潮汐的强烈改造作用,以潮汐沉积作用为主的认识。详细描述了发育在珠海组的潮汐沉积构造、潮下带、潮间带与潮上带沉积序列及其相组合特征,并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震相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宏观展布特征。这一新认识为该区油气勘探,特别是位于该区主体部位的油气田开发中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惠州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海侵自西南方向进入凹陷,潮流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物有强烈改造作用,在凹陷西南部形成近海潮汐沉积,研究区以潮坪沉积作用为主。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A/S值变化过程中潮汐相的沉积学与地层学响应,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珠海组进行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划分。在时间地层单元格架内,以潮汐相沉积模式为指导,以井—震界面标定与追踪后的三维数据体为基础,运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地层切片技术,优选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为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河道内沉积,作为河流相沉积主要部分的溢岸沉积占河流相地层比例可达70%。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溢岸频率和沉积速率等因素决定了溢岸沉积的结构、厚度和横向展布等特征。分析不同基准面旋回位置内溢岸沉积特征,可以建立基准面旋回内溢岸沉积的演化模式;反之,通过溢岸沉积结构特征和地层叠加样式可以判断和识别基准面信息,指导划分层序界面和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识别溢岸沉积不同岩相类型及其岩相组合和序列特征,统计研究区120井决口河道、决口扇、决口扇复合体的垂向厚度分布,并分析在扶余油层整体基准面上升过程中,河流相溢岸沉积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河流相地层内溢岸沉积和河道沉积存在此消彼长的相对关系: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河道溢岸沉积逐渐发育,河道溢岸沉积速率和溢岸频率逐渐增加,河道逐渐呈分散状态,地层内溢岸沉积厚度、延展范围和比例逐渐增大;基准面下降期,其特征相反。区域地层发育较薄、溢岸沉积不发育或较少发育位置,可作为区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而地层发育较厚、溢岸沉积发育程度较大位置,可作为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  相似文献   
5.
叠前裂缝预测方法主要针对垂缝和高角度缝,而川西新场须四下亚段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以低角度缝为主,叠前方法在本工区不再适用;而单一叠后属性的裂缝预测方法可靠性差,因此,笔者提出了一套叠后裂缝综合预测新方法:首先基于多属性聚类分析进行裂缝地震相分级,并利用实测资料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多属性、多尺度裂缝综合定性预测;然后对滤掉基质相的曲率数据计算蚂蚁体,减小基质相对蚂蚁追踪的影响,从而得到能识别小尺度裂缝且裂缝形态更加清晰的高精度蚂蚁体;最后,基于高精度蚂蚁体建立三维裂缝模型,对裂缝发育特征进行半定量预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叠后资料的新一套裂缝综合预测思路在新场地区应用效果好,有效解决了低角度缝难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辽河清水洼陷东营组划分为4个3级地层旋回(层序):东三下、东三上、东二和东一层序;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较深水湖—水下扇、浅湖—三角洲以及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并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各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后认为,在纵向上,东三下和东三上旋回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洼陷中部的水下扇砂体和洼陷北部、西部与构造及断层相配合的辫状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河口坝和席状砂。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变迁过程中其沉积演化特征决定了气田内储层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和分类评价。通过对大牛地地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岩芯观察,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综合确定太原组为滨浅海环境,下部发育碳酸盐岩斜坡体系,上部为障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受北部物源区抬升影响,陆源推进和尚未完全褪去的海水影响,山西组为海陆过渡环境,发育潮控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伴随北部物源区逐渐抬升,陆相碎屑显著推进至研究区,下石盒子组底部形成陆相河流环境,发育辫状-曲流河沉积体系;大牛地上古生界整体呈陆进海退特征。由海向陆变迁过程中,太原组和山西组发育的煤层是研究区重要烃源岩;太原组上部障壁砂坝和潮道等砂体,山西组下部辫状河道,潮道和潮砂坝砂体和下石盒子组底部厚层叠置辫状-曲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内上古生界重要的产气储层。  相似文献   
8.
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河道沉积速率、河道侧向迁移频率、溢岸沉积速率、溢岸暴露时间等是影响冲积平原古土壤发育特征与成熟度的主控因素。通过分析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冲积平原古土壤的地层学与沉积学响应,建立基准面旋回下的冲积平原古土壤演化模式,可以为层序界面的识别和A/S变化分析提供依据。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区泉头组扶余油层以河流-冲积平原沉积体系为主,可识别出5种类型的古土壤:红色暴露型、红色加积型、红绿互层加积型、绿色加积型和灰色加积型,其成熟度依次降低。研究认为,在长期(三级)、中期(四级)基准面旋回内,随着A/S增大,古土壤成熟度逐渐降低。古土壤垂向序列和分布范围可以提供河流相基准面旋回的变化信息:广泛发育、可区域对比、高成熟度的红色暴露型古土壤可以作为层序界面或基准面旋回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而厚层分布、可区域对比、低成熟度的灰色古土壤可以作为高级次层序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