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研究了产于滇西腾冲上新世芒棒组一种被子植物叶型化石垂丝紫荆(比较种)Cerciscf.racemosaOliv.,归于豆科紫荆属。揭示了该种叶表皮构造特征: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有相同类型的毛基,毛基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该化石表皮微细构造的分析为恢复腾冲上新世古环境提供了古植物证据。  相似文献   
2.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滇西腾冲新近纪两种被子植物叶片及其现存对应种的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分析表明:当时的大气CO2浓度略高于现在水平;化石种的碳同位素分馏值高于现存对应种,但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现存对应种;这证明当时的气候条件比当前更为温暖湿润。受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该盆地一方面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增强,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另一方面受地形地貌影响,沿袭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袁丽平  解三平  孙宇  刘志伟  陈杰  郭虎 《地质通报》2017,36(8):1334-1342
云南现代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地史起源,必须从化石记录入手。在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植物化石采集中发现了槲蕨属1块不育叶和2块腐殖叶的新材料,这些标本为修订Drynaria propinqua Wen et al.,2013,以及揭示该种不育叶和腐殖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与槲蕨属国内外报道的化石种和现生种的详细比较,将其重新定名为Drynaria cf.propinqua。Drynaria cf.propinqua的发现,表明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气候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似,这些附生植物的生活习性表明,临沧地区复杂分层的森林生态系统至少在晚中新世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产于滇西腾冲上新世芒棒组一种被子植物叶型化石垂丝紫荆(比较种)Cercis cf.racemosa Oliv.,归于豆科紫荆属。揭示了该种叶表皮构造特征: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有相同类型的毛基,毛基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该化石表皮微细构造的分析为恢复腾冲上新世古环境提供了古植物证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槭属叶片和翅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是研究我国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演化及被子植物迁徙路线的有利场所。文中鉴定并描述了采自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的槭属(Acer)8块叶片和17块翅果化石,共鉴定为4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和1个相似种,分别为Acer lincangense sp.nov.和Acer cf.jingdongense。槭属化石在云南邦卖组的出现,证明了该植物群具有北温带和古热带的混生特征,反映了当时植物区系类型的多样化构成了云南现代植物多样性的基础。另外,通过对Acer全球大化石记录以及现生种的统计,总结得出槭属的地史演化具有3个发展高峰期:依次为始新世、中新世和全新世,从古至今呈现一种螺旋式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聚类分析在中国新生代古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生物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古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新生代植物群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化石属名和化石采集地的对应关系用二进制表示,尝试应用聚类分析中Ward’s method方法对古近纪和新近纪植物群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较为吻合,因此,此聚类分析法可以对植物区系划分进行适当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7.
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是化石植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实验研究了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和长梗润楠(近似种)Machilus cf. longipedicellata两个化石种的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与现存对应种类进行了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补充证实了两化石种均属于自然分类属性。丰富了我国樟科润楠属化石记录。鉴于大气CO2浓度与植物叶片气孔指数呈负相关关系,Machilus叶片可以作为大气CO2浓度的生物指示器。研究表明,利用该类化石叶片气孔参数可推测地史时期古大气CO2浓度,揭示了新近纪滇西地区为温暖湿润性气候。  相似文献   
8.
辽宁阜新早白垩世几种松柏类化石微细构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辽宁阜新盆地下白垩统的3种松柏类植物化石,分别为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 Shang,Elatocladus cf. dunnii Miller et Lapasha和Elatides harrisii Chow。对三者的表皮微细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和 Elatocladus cf. dunnii的微细构造特征总体反映了一种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根据它们的表皮构造和气孔带特征,与现生种 表皮微细构造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现生植物Cephalotaxus sinensis和Cephalotaxus fortunei可以作为化石植物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和Elatocladus cf. dunnii的最近现存对应种,通过这两种化石植物与其最近现存对应种的气孔比率定量重建了阜 新盆地早白垩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省腾冲县上新统芒棒组发现了保存较好的被子植物化石密脉鹅耳枥Carpinus m io-fangianaHu et Chaney。该种化石曾在我国山东山旺组有过报道,当前化石在叶形及叶脉特征上都和山旺的标本非常相似。进一步分析了化石叶片的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叶结构分析提高了对化石植物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基于化石Carpinusm iofangiana与现生植物Carpinus fangiana在生态环境及其结构特征上的相似性,将Carpinus fangiana作为化石的现生对应种进行对比,并统计二者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用气孔比率的方法推测上新世的大气CO2浓度为464×10-6,基本上与Berner全球碳平衡模型GEOCARB III中CO2浓度变化曲线上的数值一致,说明C.m iofangiana叶片可以作为古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生物指标。最后通过化石和现生叶片角质层的对比分析推断滇西地区上新世时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梣属翅果化石及其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梣属植物是北半球古近纪和新近纪化石记录中最具代表性的种属之一。对采自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一种梣属翅果化石Fraxinus cf.honshuensis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并通过梣属12个翅果化石种和9个现生种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属翅果形态从始新世直至现代的演化趋势及风力传播作用对翅果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属翅果在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时翅果的风力传播能力最强,传播距离最远,并且与化石记录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地史分布表明,该属植物最初可能通过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最终传播到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