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2.
正盆岭体系是板块构造演化中的两个主要末端,在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针对我国东西部两个不同区域的盆岭体系,以北天山东部与准噶尔盆地结合区域和华北首都圈区域为例,结合各自不同的数据基础特点,优化地壳一维速度模型以及应用全三维有限频方法进行全波层析成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盆岭体系中相邻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选用密集的高精度地震台网Hi-net 2002~2004年记录的836个地震事件的23,895条P波和21,969条S波的到时资料,计算得到了日本西南地区水平分辨率约33 km,垂直分辨率4~15 km的三维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进一步获得泊松比分布.研究表明,在大山火山下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表明该火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活火山.速度异常图像清楚地显示了菲律宾板块俯冲至西南日本地区下,其上方存在的低速高泊松异常表明可能有流体的存在,分析得出可能来自板块俯冲过程中的脱水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流体在地震孕育及触发的过程中可能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震群活动时,短时间发生大量地震,不同地震事件的记录波形相互交叠影响,易造成地震目录的遗漏,对震群发震构造分析等研究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2013年3月3日至5日在河北涿鹿发生的微震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以地震台网观测目录所记录地震事件的波形为模板,在连续波形记录中搜索与模板相似的信号,从而检测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标定新检测到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进而对其震中位置和震级做出估计.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52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45个事件的1.16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L0.1~0.9,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L0.3~0.8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根据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推测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倾角较大的断层,施庄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用P波初动波形求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6年文安地震为例,拓展了基于P波初动波形和区域格林函数库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格点搜索方法。通过利用P波初动及随后几个波动周期的波形信息,获取文安5.1级震源机制解。应用示例表明,采用格点搜索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证实了利用P波初至后几个周期的波形信息自动搜索获取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天山东北部地震的重新定位和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的改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布设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区内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结合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利用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对新疆天山东北部地区(E85°30′~ 88°30′,N43°00′~44°40′)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发生的599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合理性,确定了适合于当地震源精定位的程序,并改善了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表明:联合使用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域台网的资料,显著提高了研究区的地震定位能力,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展示出了天山东北部地区更为明显的与活动构造相关的条带状地震活动分布图像,除了一些与已知断层相关的地震事件外,还发现一些有待证实的活断层.  相似文献   
8.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建立了精密可控震源发射台,结合布设的28套流动地震仪的信号记录,尝试监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力变化。为了提取记录中的主动源发射的信号,本文采用了匹配滤波方法来实现弱信噪比条件下的信号检测并进行了波形变换。在提取出每个周期的主动源信号后,利用信号叠加,分别获得了1、5、10天时间的波形,有效地提高了记录波形的信噪比。然后通过互相关检测精确得出地震波的走时变化,并分析了计算误差。最后,针对实验期间发生的绵竹M_S5.6地震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震前后的走时剖面和信号变化,结果表明,距离较远的龙门山断裂北段地震未能对南段实验区域的地下介质波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汶川8.0级破坏性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08年9月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以四川省雅安市为起点,北北西向上120 km范围内架设了27套流动台,开展为期近15个月的运行观测,对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深部构造形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