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7篇
  202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完全非线性孤立波的稳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桦  吴卫 《海洋通报》1999,18(6):18-23
报道了应用边界积分方法模拟完全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给急剧记解的波形,流束和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本模型对计算孤立波的传播是有铲的。当a/h〉0.3时,自由液面上的水平流速、底部流速和垂向平均流速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三阶Boussinesq方程的孤立波解比低阶方程的孤立波解更接近本文完全非线性的数值解。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开口式游轮水文缆道已广泛应用于水文测站,但在循环索的使用上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当循环索在使用较长时间后,会产生较大的磨损和锈蚀,通常的处理办法是更换新索。然而,只要分析一下各种开口式游轮缆道布设循环索的工作过程和受力情况,就不难看出(见图1),循环索除通过循环滚筒到铅鱼悬吊点这一段的磨损、锈蚀和弯曲受力较严重外,其它部分特别是从行车上通过C、D轮到A轮这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地震危险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对潜在发震断层的同震表现的基本认识,例如,如果能够估计地表断裂的长度,位移量及孕震地壳厚度,就可以应用经验关系来估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级,进而预测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震害。断层分段的概念对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区开矿和城镇建设使毛木耳资源日益匮乏,为了合理保护利用毛木耳资源,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毛木耳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奠定基础,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毛木耳种间、品种间遗传关系,用ISSR标记分析毛木耳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从2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毛木耳种质分析的17个ISSR引物。17个引物共扩增出155条带,多态性位点155;多态性位点比率100%。基于扩增条带数据库建立了Jaccared遗传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相似的分子树状图,将55个供试菌株分为5类群:Ⅰ类群含12个菌株,Ⅱ类群含11个菌株,Ⅲ类群含2个菌株,Ⅳ类群含24个菌株,Ⅴ类群含6个菌株。55个菌株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9。同时类群的划分与菌株来源的地理分布没有关系。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用ISSR标记技术能将以传统形态特征为分类依据定名的菌株全部分开。  相似文献   
5.
新疆及其毗邻地区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是昆虫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对新疆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侏罗-白垩纪以来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出现的地质事件、气候变迁、植被演替等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荒漠昆虫的祖先主要是中生型昆虫。我国塔里木盆地、东疆诸盆地、贺兰山以西及蒙古等地,被称为中央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交替时期,其区系形成是在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的古新世;而准噶尔盆地、中亚细亚东部地区等的被称为中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较中央亚细亚为晚,是在白垩纪,区系形成是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土著种的特化是区系形成的基本途径,物种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为由东到西的迁移。早第三纪末期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环境走向极度干旱荒漠化,带来了古荒漠昆虫区系的解体和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古地中海的干涸,物种的迁移逐渐变为由西向东。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促使中亚细亚成为强大的物种形成中心,从而给新疆荒漠昆虫区系带来重大影响,致使中亚细亚成分常常占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理解闽江下游的连江县黄岐屿遗址的环境背景和考古年代,在已有AMS14C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黄岐屿遗址的T2剖面进行年代学样品采样,在室内运用中颗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进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岐屿遗址地层的OSL埋藏年龄范围为8.5±0.5-4.4±0.2 ka,属于早-中全新世阶段的沉积/文化地层。其中2019118样品的年龄为4.4±0.2 ka,属于昙石山文化,与AMS14C年龄相当;2019117样品年龄为5.7±0.3 ka,可能存在年龄的高估;2019119样品的年龄为8.5±0.5 ka,受采样环境的影响,该地层的OSL埋藏年龄可能指示遗址底界的最大年龄。对比黄岐屿遗址所在的福州盆地地貌和环境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发现,该遗址对应6 500-4 000 a B P的大暖期气候和相对高海面时期,该时期福州盆地发育了众多的同时期的史前遗存,区域内产生了繁荣的昙石山文化和昙石山下层文化。新石器时代末期4.2-4.0 ka气候突变的冷事件、4 000-3 000 a B P太平洋两岸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北方吴越文化的侵入可能是造成该遗址缺失后续文化遗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Anapproachondynamicearthquakepredic┐tionbygeoresistivitymeasurementsHONG-KUIZHANG1))(张洪魁),QI-XINGSHEN2)(沈启兴),WEIWU1)(吴卫)YU-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