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眉山城市2005-2017年的逐小时风观测资料,从风向频率、风速日变化特征等方面对各风向的通风效果进行了评估,确立了眉山城市的主导风向。结果表明,眉山城市的主导风向东坡区是以北风为中心的北东北风、北风和北西北风,彭山区是以东北风为中心的东东北风、东北风和北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东坡区是以北东北风为中心的北风、北东北风和东北风,彭山区是以东东北风为中心的东北风、东东北风和东风。  相似文献   
2.
利用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4日川西平原暖区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低层南风建立,东亚大槽南压引导偏北风进入四川盆地与南风辐合,从而导致了强降水。南风为暴雨区提供了水汽,使近地层假相当位温明显增大,导致川西平原上空对流不稳定加剧,配合较强的垂直上升速度,有利于出现暴雨。经中尺度滤波后,成都、乐山均出现辐合流场,揭示出暴雨开始和南移的过程。低层的风场辐合是成都强降水的动力抬升机制,数值模拟发现700h Pa偏北风和偏南风辐合,是眉山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乐山的水汽和抬升条件较弱,其降水也明显弱于眉山和成都。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应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对发生在2015年8月14日的川西平原暖区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能量在8月14日经历了在上午积聚和午后释放的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由北向南增加,这和雨带从成都往眉山、乐山移动一致。总能量极大值14时出现在30°N附近,这和强降雨中心午间出现在眉山吻合。14日白天潜热能和总能量变化趋势一致,且不同时段变化值接近,潜热能的变化是导致总能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潜热能是此次川西平原暖区暴雨的主要贡献者。川西平原潜热能明显增大,有利于出现降水,潜在不稳定区和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饱和能差较小,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加,有利于出现降水。14日14时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潜在不稳定能量显著增大,能量平衡高度达到200h Pa附近,导致成片暴雨区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1966~2009年眉山市所有县(区)、与青神毗邻的乐山市3个县(区)的降水资料,综合青神县10个镇(乡)的人口、耕地、水系等要素,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及秋绵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基于GIS技术,求算出秋绵雨风险指数,并绘制青神县秋绵雨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青神县秋绵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罗波乡的西部、汉阳镇西部边界。次高风险区位于罗波乡中部、汉阳镇中西部、西龙镇西部边界,以及岷江流域、思蒙河和官厅水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