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科学   5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昂生  徐乃璋 《气象》1978,4(4):26-27
在垂直气流探测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强雷暴。强雷暴是产生暴雨、冰雹、雷电、雷暴大风和龙卷等重大灾害天气的源泉,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与云中垂直气流密切相关。 垂直气流的探测方法,除了常用的各类气球探测外,近年来已采用多普勒雷达、飞机、雷达跟踪示踪物、  相似文献   
2.
冰雹微结构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新疆昭苏地区五次雹暴的51个雹块切片的偏振光和透射光照片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的三种冰雹微结构类型,指出了我国这一地区冰雹微结构的冰晶、气泡、层次和雹胚的特征,最后研究了降雹时的雨滴谱变化和雹谱特征。  相似文献   
3.
云体併合及雹云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昂生  赵小宁 《气象学报》1983,41(2):204-210
云体併合是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提出了五种併合类型,给出了它们的特征和模式。最后讨论了饼合成雹云的若干条件。  相似文献   
4.
点源冰雹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一类新型冰雹云——点源冰雹云。文章介绍了点源冰雹云的实例、特征、演变规律、单体性质及单体之间关系等。此文还介绍了它的模式及它与传播雹云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冰雹的形成     
王昂生 《气象》1976,2(4):24-25
夏季,天空有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随后,一阵大大小小的冰雹象下雨一样砸到地面,一扫而过,顿时,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什么在闷热的日子里,天上会突然降下冰块呢?在短短的时间内,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了解这个问题,对于人工防雹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工防雹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弄清冰雹在雹云中的形成过程,从而设法阻止雹云的发展,以达到人工防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冰雹云“酝酿”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冰雹云单体生命史中“酝酿”期的概念、现象和事实。文章还指出了“酝酿”期的特征和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处理了了1981~1994年连续504旬的由NOAA AVHRR第1、2通道的反射率计算得的NDVI时间系列数据,以及1980~1994年全国102个固定农气观测站的旬土壤湿度资料(-20cm)和相应测站的田间持水量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全国NDVI及植被状态指数VCI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NDVI值随季节(旬)分别表现为“双峰型”和“单峰型”的变化,在第17~27旬之间达到极大值,并与作物生长有关,VCI的变化与NDVI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对资料因站点的分布和密度以及时序位相等差异可能影响资料代表性的探讨认为:因旱情发展有一个过程,故NDVI、SHI的时空特性应该不会影响其分析结果的代表性。综合分析了资料的时空代表性,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作准备。  相似文献   
8.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TC在暖湿洋面上生成的时间,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由强向弱转变,在TC发生前18小时迅速减小到10 m/s,随后在10 m/s以下维持少变,垂直切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对流层高层环流形势的演变;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槽的形成和加强对TC的生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热带温暖洋面作用,季风槽首先表现出有利于单体对流和带状对流发生发展的条件性对流不稳定特征,随着季风槽的加强,季风槽进一步表现出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正压不稳定特征;季风槽槽线南侧的低空急流的经向分布很宽广,由105°E越赤道气流和中南半岛偏西气流(其源头是索马里越赤道低空急流)汇合而成,急流的加强活动具有经向差异,由于边界层高θ_e空气辐合抬升产生两条经向距离约300 km的显著带状对流云系,槽线南侧风速分布的经向差异导致两条带状云系发生追赶,并逐步在季风槽底部槽线附近合并加强为MCC,进而导致中尺度涡旋(MCV)的产生并最终发展成为TC.分析结果还表明,为深对供应丰富对流有效位能的主要是来自台风发生区域本地南海暖洋面的地面热通量,南海暖洋面对TC生成有重要贡献.台风榴莲的生成是一个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涡旋对流热塔、与带状对流云系伴随的涡度带的升尺度,涡度带合并成长为MCV,以及大尺度条件对TC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时间及地点的控制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2001年台风“榴莲”生成前期对流“热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云对流热塔(hot tower)对台风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热塔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概念性语言描述上。采用PSU-NCAR MM5模式对2001年台风“榴莲”在正压环境条件下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成功的高分辨率(6 km)显式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与台风“榴莲”生成相关的对流热塔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了成熟热塔的结构图像,并通过实例证实了Montgomery(2006)提出的热塔偶极涡度对概念模型。其主要特征包括:(1) 热塔内部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从边界层开始,直达甚至穿透对流层顶,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上层;(2) 在地面到200 hPa之间,具有强雷达回波特征的对流云塔垂直耸立,边界光滑;(3) 热塔的侧边界相当位温面十分陡立,基本呈中心对称分布;(4) 热塔远比周围环境空气温度高,高温扰动中心可达4 K以上,位于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上方附近;(5) 所有热塔都伴随有偶极涡度对,在垂直剖面图上偶极涡度对呈现多样性,以单偶极和双偶极为主要形式,有时也存在三偶极的形式;(6) 偶极涡度对进一步与偶极涡旋对对应;(7) 垂直速度和正涡度柱在对流层中上层基本不重合;(8) 热塔内水平风速剧烈地向垂直方向扭转。另外,初步分析了偶极涡度对的形成机制,偶极涡度对的产生归因于水平涡管向垂直涡管的剧烈扭转。  相似文献   
10.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