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8篇
地球科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基于江西省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分析江西省1990—2020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差异,以摸清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类型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江西省GDP和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末期较初期GDP增长了近60倍,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减弱。2) 以南昌市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区域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设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热点区。3) 江西省人口与GDP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口分布密度高的区域GDP相对较高,反之亦然。4) 江西省耕地、林地面积总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关系,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变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城乡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10日江西省出现区域性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文中利用实时检测、历史同期数据和连阴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结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对这次区域连阴雨天气的异常气候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区域连阴雨天气具有阴雨、连阴雨日数多,累计雨量大、雨日多,日照时数少、无日照和连续无日照日数多等特点.2)连阴雨天气期间,北半球环流形势异常,欧亚中高纬呈"两脊两槽"型环流控制,有利于冷空气入侵我国南方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北,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为持续阴雨天气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并与南下冷空气在江淮至江南地区交汇,造成江西降水异常偏多.3)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江西秋冬季降水量和阴雨日数有重要影响;2018年江西秋冬季降水表现出对典型El Nino事件的响应,在El Nino的影响下,2018年江西省秋冬季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偏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江西省8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1987—2016年月平均气温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了一个基于江西省DEM的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插值模型,并与传统的反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K)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CK)进行空间插值精度和效果对比。研究表明: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插值方法(MLR)的误差精度和插值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传统插值方法。江西省月(年)平均气温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与坡度、坡向无明显相关性;江西省月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35—0.65℃/(100 m),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49℃/(100 m)。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插值模型(MLR)和PRISM空间插值方法,并与传统的反距离权重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江西省5月、7—10月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坡度、坡向无明显相关.2)从插值精度来看,3—9月PRISM和MLR空间插值精度明显优于IDW和OK,冬半年IDW和OK插值精度略高于MLR和PRISM;4种插值方法的年降水量插值精度排序为PRISM>MLR>OK>IDW;PRISM和MLR在高海拔地区的插值精度远高于IDW和OK.3)从插值效果来看,4种插值方法的降水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MLR和PRISM优于IDW和OK.  相似文献   
5.
6.
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事件,科学分析此次干旱过程气象要素特征和干旱发展演变对开展干旱预报预警以及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鄱阳湖流域内87个国家站1961—2022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和蒸发资料,应用本地化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此次干旱过程的主要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和气象干旱发展演变。结果表明: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及其五大支流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为同期新高或次高,多站极端最高气温创新高;各流域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且秋季降水蒸发差大于夏季;流域各地出现了夏秋连旱,且秋旱重于伏旱,其中9—10月全流域出现重旱或特旱。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FY 2G卫星TBB、多普勒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江西快速循环同化系统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7月9日吉泰盆地梅雨期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及机制。过程分为线状对流系统MCS A转向、南压阶段和单体对流系统MCS B、MCS-C北移发展阶段。结合盆地西侧山区、盆地北部、盆地南部三个暴雨区,重点分析了暴雨天气过程的第一阶段。结果表明:1) 边界层辐合线触发MCS-A,后者西侧不断并入边界层辐合线上和低空急流前端的新生单体,形成“列车效应”。2) 弱降水冷池驱动MCS A中强降水雨团向西南方向传播以及MCS-A与弱降水雨团合并,共同导致了MCS-A转向。3) 受幕府山和吉泰盆地地形绕流作用,对流层中低层中-β尺度低涡在吉泰盆地东北部停留约5 h,激发盆地西部、北部对流活动的发展。4) 对流系统处于准静止态,急流前端存在中-γ尺度涡旋,导致MCS-A中强对流单体在吉泰盆地南部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2017年6—8月鄱阳湖周边共340个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和NASA MERRA再分析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热量方程诊断方法,分析了鄱阳湖地区夏季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受非绝热加热影响(包括地表感热和地表向上的长波辐射),EOF第一特征向量反映鄱阳湖区与周围陆地的气温呈同相变化。04—17时,湖区和周围陆地气温逐渐升高,湖区滞后于周围陆地,湖区为冷源;17时—次日04时,湖区和周围陆地气温逐渐降低,湖区同样滞后于周围陆地,湖区为热源。受热扩散影响,EOF第二特征向量反映鄱阳湖区与周围陆地的气温呈反相变化,因湖区和周围陆地气温分布不均匀,22时—次日11时,湖体表面大气热量向周围陆地表面大气扩散,湖体表面气温降低,陆地表面气温升高;11—22时,反之。因此,鄱阳湖水体的存在对毗邻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地气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