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小试好氧上流式污泥床(AUSB)反应器中,实现了由厌氧颗粒污泥到好氧硝化污泥再到亚硝化颗粒污泥的转化,AUSB反应器的亚硝化率稳定在90%以上.利用FISH、荧光实时定量PCR等技术,考察了AUSB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中硝化菌群的生态分布.结果表明:好氧亚硝化颗粒污泥呈层状结构,氨氧化细菌(AOB)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表层,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多分布在内层,颗粒内核则无活性细胞;随反应器氨氮负荷逐渐提高,颗粒污泥中AOB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当NH3-N负荷分别为0、0.4、1、  相似文献   
2.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影响鱼类体色特性的主要色素,但鱼类自身不能合成这一色素,因此必须从食物中摄入。鱼类类胡萝卜素着色过程涉及对类胡萝卜素的代谢与沉积过程,色素细胞的分化和空间排列,以及与其他色素和色素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非常复杂,但我们对其机理知之甚少。综述了类胡萝卜素着色效果与鱼类遗传特性、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该研究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期望为我国研究鱼类体色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脂肪是鲟鱼所需的重要能源,目前关于鲟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无法明确饲料的添加量。同时,鱼油资源的紧缺及易氧化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脂肪源替代品。本文通过鲟鱼对脂肪的需求及脂肪源替代问题研究,希望为鲟鱼饲料的科学配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锦鲤的抗逆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持续热应激对大正三色锦鲤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分别于应激前、应激后2、6、10、14、18、22、26 h进行取样测定呼吸爆发、补体蛋白3(C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热休克蛋白70 (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热应激后呼吸爆发降低,在应激后2、10、18~26 h降低显著(P<0.05);热应激2h后血清中C3含量略有上升,应激6~26 h过程中与应激前相比均下降,应激14 ~ 22 h显著地下降(P<0.05);热应激下血清中SOD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下,血清中MDA浓度升高,应激10~18 h上升显著(P<0.05);应激后2、26 h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应激前相比显著性地上升了5.93倍、2倍(P<0.05),应激后6~22 h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应激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热应激影响锦鲤非特性免疫指标,降低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力;HSP70的表达受热应激调节,热应激下诱导合成的HSP70对锦鲤起到一定的应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鲟鱼,又称鲟龙,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原始软骨硬鳞鱼类。由于其养殖模式的扩大、密度的增加及人工配合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造成鲟鱼养殖环境持续恶化,鱼体健康状况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有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爆发大规模的疾病,进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如何提高鲟鱼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减少鱼体对养殖环境的应激,避免鱼类疾病的爆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F ISH、RTQ-PCR和DGGE等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古细菌含量低于真细菌,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增加以及运行时间的延长,真细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而古细菌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种类逐渐减少,主要包括甲烷微粒菌(M ethanocorpuscu lum)、甲烷杆菌(M ethanobacter ium)和甲烷髦毛菌(M ethanosaeta)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主要结构蛋白糖蛋白(G),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IHNV中提取RNA并进行反转录,经PCR方法扩增获得1 380 bp的G蛋白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FB-LIC-Bse杆状病毒载体中,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FB-LIC-Bse-G,转化到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获得了重组杆粒rBacmid-G。将重组杆粒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G蛋白可与抗组氨酸单抗(Anti-His)、抗IHNV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本研究克隆的IHNV G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正确表达,且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本试验结果为研究G蛋白的功能及开发IHNV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粒径组方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预防效果。分为3个试验:安全性试验:设粗粉中草药(CP)组和超微粉中草药(SP)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采取人工灌服给药,观察7 d;预防性试验:设对照(C)组、CP组和SP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阶段性投喂2个疗程中草药后,用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攻毒试验鱼,观察10 d;中试试验:分组同预防性试验,在鲟鱼养殖基地进行生产性试验,连喂2个疗程后抽血测定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粒径的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鱼LD50均大于5000 mg/kg体重。预防性试验结果表明,CP、SP组试验鱼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中试试验结果表明,CP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SP组的丙二醛(MDA)、补体蛋白3(C3)水平均显著高于C、CP组(P<0.05);SP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综上所述,2种粒径的组方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维氏气单胞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投喂超微粉制剂组方中草药能提高西伯利亚鲟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虹鳟肝脏中扩增出Hepcidinc全长DNA序列,预测出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RT-PCR和RACEPCR的方法,从虹鳟肝脏中克隆获得了Hepcidin全长cDNA序列,利用在线工具和软件包分析。结果表明:虹鳟Hepcidin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Q711993)为883bp,5’端非翻译区211bp,3’端非翻译区为405bp,以及一段267bp的编码序列,编码88个氨基酸,由信号肽(24个氨基酸)、原肽(39个氨基酸)和成熟肽(2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C端含有Hepcidin类抗菌肽的8个半胱氨酸保守性结构,可形成4个分子内二硫键。与已报道的鲑形目大西洋鲑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3%,与其他鱼类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44%~88%,是Hepcidin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