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一种由欧洲引进的蔬菜"金玉兰"在国内受到西餐爱好者的关注,其被称为"欧菜王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种的蔬菜,其有极高的推广与利用价值。金玉兰,学名菊苣,是菊苣作为蔬菜的一个栽培品种,在欧洲具有长期的食用历史。其野生种在中国西北地区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并长期作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民族药物而使用。在人工栽培过程,菊苣性状出现了很多变化,有的作为牧草,有的作为蔬菜。1菊苣在西方的种植及利用历史  相似文献   
2.
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白斑病综合征病毒感染的影响,选取600尾健康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质量为(7.70±0.07)g,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D1),投喂基础日粮,另外3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大黄(D2)、0.5%大黄+0.5%淫羊藿(D3)、0.3%大黄+0.3%淫羊藿+0.2%黄芪+0.2%板蓝根(D4)。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血清相关免疫酶指标,并统计克氏原螯虾感染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成活率,综合评价几种中草药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4组显著提高了虾体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D3和D4组显著提高了铜蓝蛋白(CP)的含量(P0.05);3个试验组虾血清中白蛋白(ALB)、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著提高,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3个试验组虾血清中总蛋白质(T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中草药添加剂组能显著提高攻毒后虾的成活率(P0.05),其中D4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合添加剂(0.3%大黄+0.3%淫羊藿+0.2%黄芪+0.2%板蓝根)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抵抗白斑病综合征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更加快速、灵敏地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GCRV HZ08等毒株VP6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GCRV弱毒疫苗株(GCHV-892)总RNA为模板建立RT-LAMP反应,对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PvuⅡ进行酶切鉴定,所得酶切产物大小符合预期值。随后对LAMP反应体系包括Mg2+、dNTPs、甜菜碱(betaine)和内外引物浓度比进行了优化,并以含VP6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EASY-VP6)为模板考量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最低检测限为10copies.μL-1,比RT-PCR检测方法敏感10倍。特异性试验表明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无交叉反应。应用RT-LAMP方法检测16份疑似出血病草鱼,6份病料获得了阳性扩增,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试验采用自动化细菌药敏分析仪测定4种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依据耐药数目的不同选取9株嗜水气单胞菌,PCR扩增其gyrA及parC基因的喹诺酮抗性决定区(QRDR),直接测序后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8.7%、30.4%、73.9%和43.5%;序列分析发现gyrA基因编码的第83位氨基酸存在Ser→Ile、Ser→Val的突变,parC基因编码的第87位氨基酸同样存在Ser→Ile的突变。表明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次之,对诺氟沙星较为敏感;尽管绝大多数耐药菌株的药物靶位基因QRDR区域有突变发生,但是菌株的耐药性与药物靶位基因QRDR区域有无发生突变并不存在线性关联,提示我们药物靶位的变化并非是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唯一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进行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乐斯本(LSB)对体质量为(20.0±1.7)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试验设定2、10、20、40、80μg/L 5个LSB质量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2个平行,另设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每组投放克氏原螯虾20只,试验在聚乙烯塑料箱(58 cm×35 cm×34 cm)中进行。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升高对克氏原螯虾产生较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9,P<0.0001),安全浓度为(2.79±0.31)μg/L;低LSB浓度染毒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20μg/L LSB感染96 h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CAT活性变化相似,在时间和LSB浓度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45<0.05);LSB浓度对肝胰脏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20~80μg/L浓度组,24 h和48 h的GSH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GSH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变化在时间上出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本研究表明,肝胰脏SOD和CAT活性及GSH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克氏原螯虾受损伤的程度,并可用作克氏原螯虾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7年江苏、浙江等地暴发养殖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2008年该病在江苏地区进一步蔓延,调查发现,在一些虾蟹混养池塘,中华绒螯蟹也有批量死亡的现象.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与日本沼虾,将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同时利用建立的WSSV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中均发现类似WSSV颗粒,PCR检测进一步证实已感染WSSV.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病毒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性,日本沼虾则无明显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7.
微孢子虫是一类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它种类多样,寄主范围广泛。本文综述了目前发现的甲壳动物微孢子虫的分类、生活史、微孢子虫病的现状、危害及防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虾蟹养殖中有关微孢子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主要研究阿维拉霉素添加在鱼用复合饲料中对鲫鱼生长的影响,并和黄霉素(Flavomycin)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5mg/kg或2.5mg/kg浓度的阿维拉霉素均能够促进鲫鱼生长、控制鲫鱼的死亡率,其中添加浓度为5mg/kg的试验组效果最好;比较试验显示:阿维拉霉素对鲫鱼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黄霉素。  相似文献   
9.
草鱼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的感染流行情况及早期临床诊断的需要,研究并建立了该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GCRV VP6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GCRV弱毒疫苗株GCHV-892总RNA为模板,RT-PCR反应扩增出712 bp的目的条带,并对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进行了优化,测定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含VP6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该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opies.μL-1,特异性试验表明该引物仅能扩增GCRV核酸,而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无交叉反应性。应用所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了7份疑似出血病草鱼病样,3份病料获得了阳性扩增,随机挑选其中的1份阳性样品经克隆后测序,结果显示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最高有99%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