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业科学   1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数字化地籍测量中,利用控制点进行定向操作时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定向出现问题,将导致该站所测的界址点均出现错误。本文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推导出了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些定向错误可以通过数学模型修正,有的错误类型则无法修正,当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3.
钾素对云烟202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云烟202旺长期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下烟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不同光照强度下Pn、Cond、Tr和WUE的光响应。结果显示: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旺长期中部叶位烟叶叶绿素、Pn、Cond、Tr和WUE变化规律相似,即K2K3K1K4K0。这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几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棉丰、891、双效素和缩节胺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型,使棉花产量较对照增产29.61%~10.61%;霜前产量较对照增加49.93%~6.07%.其中以保棉丰增加棉花产量、提高棉花品质的作用最为明显.试验应用的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型,对棉花叶面积系数、株型和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协调作用,并可增加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  相似文献   
5.
以"沈农燕麦一号"为试材,采用二次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辽宁省适宜燕麦生长的播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结果表明:在产量≥3000kg/hm2的147个方案中,播种量在174.00~185.25kg/hm2,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35.75~152.25kg/hm2、37.35~41.10kg/hm2、110.40~121.05kg/hm2,可获得3581.25kg/hm2以上的产量,N∶P2O5∶K2O最适比例为3.67∶1.00∶2.95。  相似文献   
6.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实验与实习”课程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首先要明确这门课与其它专业课的联系,分析学生进入本课学习过程里专业知识的发展,进而制定与这些相适应的优化教学内容,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教学过程总体优化的目的。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增密是实现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技术,水热和土壤等区域生态条件是决定作物密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东北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显著, 阐明作物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对东北春玉米增密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单909为供试品种, 在代表东北不同生态条件的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桦甸和吉林洮南等5个试验点设置密度试验, 研究春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结果表明, 密植导致株高与穗位高增加, 茎粗降低。区域生态条件主要影响玉米株高, 对茎粗和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 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加, 尤其是随热量条件改善, 群体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一定范围内, 密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 从而获得高产; 本试验条件下, 中单909在9.00万株 hm-2左右密度下的密植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区域间因生态条件不同, 高产种植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其适宜密植范围在8.6~9.6万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9.
选用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深松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后玉米生育后期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LAI)时间较长,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不同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增加氮肥施用次数LAI下降减缓,干物质积累量的峰值减小;隔行深松与行行深松均提高玉米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不深松分别提高9.93%和2.12%.在施氮次数处理中,1/3氮肥于苗期作种肥、2/3于拔节期作追肥施入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氮肥施用次数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松方式与等量氮肥施用次数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隔行深松且施氮以种肥、拔节肥、灌浆肥各占总量1/3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不深松且氮肥作种肥一次施用和作种肥与拔节肥两次施用增产43.91%、17.37%.  相似文献   
10.
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北棕壤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沈阳设置连续两年(2014-20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免耕覆盖(NTS)、旋耕还田(RTS)和翻耕还田(PTS)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率和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和PTS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秸秆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 > 磷 > 碳 > 氮。NTS、RTS和PTS处理秸秆两年平均腐解率分别为38.8%、78.0%、65.9%,两年平均碳释放率分别为56.5%、78.8%、69.4%,氮释放率为16.7%、53.5%、38.8%,磷释放率为81.3%、92.5%、89.8%,钾释放率为92.0%、99.4%、98.9%。NTS处理秸秆腐解率及碳氮释放率与还田时间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RTS和PTS处理秸秆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及3种还田方式秸秆磷钾释放率随还田时间变化符合米氏方程。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RTS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PTS处理(P<0.05),与NTS处理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土壤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秸秆腐解和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东北棕壤土区建议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旋耕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