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甜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甜玉米(Zea mayes L.Saccharata Sturt)是甜质型玉米的简称,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其含糖量高而得名,以未熟果穗胚乳籽粒为产品供食用。甜玉米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甜玉米,但世界上广泛种植甜玉米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甜玉米的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玉米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据报道。1998年全世界甜玉米种植面积66.67万hm2;美国种植面积就达29.3万hm2,总产量8800万t,其中约有7%供作鲜食,有1/3的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甜玉米在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滇黄精花粉形态学研究及进一步的分类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个不同花色的滇黄精品系,在植株形态比较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形状、外壁纹饰、极轴长(P)、赤道轴长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结果】P1、P2和P3这3个品系之间除了花色的差异,在多数植物学特征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而P4具有植株较矮、叶片窄小、花被短小以及根茎呈圆柱状、其横切面黄色等特点;滇黄精花粉粒大,长球形,极面观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具远极单沟,沟缘整齐,沟膜较清晰,无萌发孔,外壁很薄,两层,外壁表面具细网状雕纹;4个品系的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花粉长68~70μm,极轴59~72μm,赤道轴23~31μm,极轴(P,μm)×赤道轴(E,μm)分别为65μm×25μm、70μm×28μm、64μm×26μm、66μm×26μm,P/E为2.5~2.6。【结论】尽管4个滇黄精品系花色迵异,但在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不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表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理的间作比例,有利于发挥间作的群体产出能力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磷水平下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两种磷水平下,应用大豆RIL群体对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宽、根冠比、根干重和根磷含量等6个根系性状参数和6个涉及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指标进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磷水平下,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根系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土壤磷水平不仅促进了大豆根系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根系构型的改变.低磷胁迫条件下,根系性状与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并且这些根系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0.47~0.60),可以作为选择指数应用于作物磷营养效率的遗传改良中.在根系性状的6个指标中,以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磷含量等4个参数与植株吸磷量、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磷水平下植物基因型差异的可靠指标,而根宽和根冠比则可作为特定的磷胁迫条件下基因型差异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尹元萍 《西南园艺》2001,29(1):43-45
1 坪床准备  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土壤质地的改良和坪床表面杂物的清除等。1 .1地面清理和土壤消毒  计划建草坪的地段 ,首先应清除该地树桩、建筑垃圾、草根等杂物 ,然后对杂草种子及其部分营养繁殖体进行处理。杂草种子的处理可通过施肥、灌水促使杂草种子萌发 ,长至 1 0cm左右 ,应用化学除草剂进行灭生防除 ,重复 3~ 4次可将杂草除尽 ;或采取土壤熏蒸结合土壤消毒 ,进行杂草种子的处理 ,即用塑料膜覆盖地面 ,将溴甲烷、氯化苦等高挥发性的农药用导管导入被覆盖好的场地 ,2 4~ 48h后撤出地膜。  播种前在土壤中撒施呋…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豆类作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土壤养分胁迫和优良品种匮乏等原因,长期以来豆类作物在云南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补缺作物"的角色,种植面积历年变化不大,单产水平增长缓慢,总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对云南省最近7年来豆类作物生产、消费和科研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就豆类作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 CK)、~(15)NPK+GI 50%有机肥(GI50)、~(15)NPK+GI 80%有机肥(GI80)、~(15)NPK+GI 100%有机肥(GI100) 4个处理对意大利生菜化肥氮的转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有机肥处理意大利生菜生物量、~(15)N吸收量与~(15)N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0.5%~56.1%、 40.0%~91.0%和15.5%~41.8%(P0.05), GI8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7.1%、31.8%和35.4%(P0.05), GI10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5.8%和22.8%(P0.05)。试验期间,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44.9%~74.2%(P0.05), ~(15)NO_3~--N显著降低8.4%~38.1%(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0.8%~24.6%(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提高7.9%~11.5%, ~(15)NO_3~--N显著降低18.5%~50.4%(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5.0%~28.2%(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11.5%~26.9%(P0.05), ~(15)NO_3~--N显著降低15.8%~22.7%(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2.5%~23.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MB~(15)N)缓慢上升,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67.3%~94.1%(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提高6.0%~23.8%,GI100处理较GI50处理显著提高6.9%~25.5%(P0.05)。各处理MB~(15)N占MBN的54.9%~71.6%(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MB~(15)N、~(15)NH_4~+-N与~(15)N吸收量、~(15)N利用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RDA分析结果说明MB~(15)N是影响化肥~(15)N吸收利用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适当增加有机肥的腐熟度(GI≥80%)能够明显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减缓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度,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从而提高化肥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2个在根系形态构型和磷效率方面差异显著的大豆品种为亲本材料,以表型性状结合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磷高效相关根形态构型近等基因系(NILs),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比较NILs不同株系及受体亲本(BD2,CK)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的差异。【方法】以BC5F3NILs的5个株系和受体亲本(CK)在缺磷红壤上设置不施磷肥(LP)和高磷(施用磷肥160kg/hm~2,HP)试验,分别测定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叶柄荚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关键指标。【结果】在2种磷水平条件下,NILs的5个株系间略有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NILs在株高、生育期、叶面积、分枝数、百粒重等性状上较受体亲本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NILs株系间差异不显著:NILs叶柄夹角较BD2降低17.65%,达显著水平;低磷条件下,NILs群体根冠比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平均值为9.35 g,变异系数为8.0%,较BD2增17.76%,单株荚数平均值为39.82个,变异系数为8.72%,较BD2增13.38%,单株粒数平均值为61.84粒,变异系数为10.76%,NILs较BD2增17.88%,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NILs群体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基本回归到轮回亲本水平,株系间差异不显著,一致性程度较高,是较理想的近等基因系。研究结果为未来生理生化和基因克隆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是甜质型玉米的简称,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高而得名.近年来在东南沿海的广东、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得到快速发展,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多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