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趋化因子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炜  马飞  邵永孚 《肿瘤学杂志》2003,9(6):369-372
趋化因子是一类调节白细胞迁移的超家族。其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中表现出双向的调节作用。部分趋化因子通过趋化和调节免疫效应细胞的功能来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全文综述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并阐述了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行结直肠癌NOSES IV式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72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术者经验、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72例患者中,共21例(1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腹盆腔感染(4.7%)、吻合口漏(3.5%)、腹腔出血(1.7%)、肺部感染(1.7%)、吻合口狭窄(1.2%)、直肠阴道瘘(1.2%)、肺栓塞(1.2%)、切口感染(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χ2=5.144,P=0.023)、术者经验(χ2=4.412,P=0.042)、手术时间(χ2=4.713,P=0.030)是影响NOSES IV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3.317,95%CI:1.024~10.747;P=0.046)是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时间≥135 min是结直肠癌腹腔镜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把握NOSES适应证、熟练灵活使用腔镜器械是降低NOSES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年龄>80岁的177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右半结肠癌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左半结肠癌组,肿瘤直径大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左半结肠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及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CRPM)合并肝转移(L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CRS+HIPEC联合肝切除治疗的16例CRPM合并孤立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男性6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62岁。全组患者接受CRS+HIPEC联合同步肝切除,肝脏转移瘤均获得完整切除。中位总生存期25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9个月。1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及37.0%,1年及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0.0%及9.4%。6例(37.5%)出现轻度并发症(Clavien-Dindo Ⅰ~Ⅱ),4例(25.0%)出现严重并发症(Ⅲ~Ⅳ)。 结论CRPM合并孤立的、能完整切除的LM的患者接受CRS+HIPEC联合同期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同时可为患者带来一定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7例,采用肿瘤切除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治疗方法.HIPEC采用奥沙利铂350mg溶于右旋糖酐4000ml中,加热至41.5~42.5℃腹腔内循环灌注40~60分钟.结果 25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2例因术中腹膜种植转移,行肿瘤切除加腹膜种植灶细胞减灭术,全部病例均完成术中HIPEC.治疗后5例体温超过38.5℃,4例血压低于100/60mmHg,6例心率大于100次/分,少数患者血液指标轻度异常,相应治疗后均于5~7天内恢复.术后并发出血1例,肠粘连梗阻1例,伤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瘘.中位随访28个月,死亡7例,2例死于腹腔及全身转移,4例死于远处脏器转移,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根治性手术病例总的1、2年生存率88%(22/25)和76%(19/25),胃癌术后1、2年生存率为90%(18/20)和75%(15/20).结论 根治性手术联合HIPEC疗效好,并发症少,是防治消化道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理想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侵袭性纤维瘤(AF)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及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老年AF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49岁。腹内型AF 6例,肿瘤均位于小肠系膜;腹壁型AF 1例;腹外型AF 15例,其中肿瘤位于胸壁4例,肩背臀部5例,头颈部6例。平均肿瘤直径为55 cm。切缘阳性者4例,分别位于头颈部2例、臀部1例、胸壁1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行化疗/放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共4例患者在我院手术后复发,均为腹外型AF。其中,复治者3例,切缘阳性者2例。中位复发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结论老年AF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初次手术疗效对老年AF患者至关重要,在尽可能保留器官组织功能的前提下确保足够手术切除范围。对于无法达到R0切除的患者,应考虑术后辅助治疗以控制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1999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38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治疗方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9±18.3个月,局部复发治疗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7%、32.8%、21.5%,行根治性手术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71.3%、53.5%,姑息性治疗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0%、11.4%、0。[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应争取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能否行根治性手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天枢或足三里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分为天枢组(15例)、足三里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3组均接受常规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方案治疗;而两个电针组分别于双侧天枢、足三里行电针治疗。比较3组患者在主要结局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及次要结局指标(下床运动时间、耐受饮食时间、出院时间、恶心人数、呕吐人数、腹胀人数、服用止痛药人数及疼痛评分)间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个电针组能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亦能缩短患者下床运动时间、耐受流/半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电针可促进术后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需进一步大样本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治理念已从原先的“经验医学”转入“循证医学”,针对结直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国内外尚缺乏相应指南与规范指导临床应用。而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不断发展,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不但会增加患者不适与精神经济负担,同时也会提高术前护理难度。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现有文献证据表明,针对择期开腹或腹腔镜结肠手术,建议术前弃置MBP,采用单纯口服抗生素(oral antibiotic bowel preparation,OABP)的方法进行术前肠道准备。针对择期开腹直肠手术,术前MBP仍是必不可少的术前准备环节,针对择期腹腔镜直肠手术,建议OABP联合MBP作为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然而,国人饮食习惯和结构与西方不同,更偏重于高纤维、低脂饮食,因此肠道中食物残渣含量高。且国内各机构腹腔镜诊治经验仍参差不齐。因此,亟待各机构或专业学术组织开展根据不同肿瘤位置、年龄、手术方式等针对国人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期验证最适合国人的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模式。  相似文献   
10.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41岁.肿瘤位于肝左叶者6例,右叶8例.术前行B超检查者12例,CT枪查8例,MRI检查7例,血管造影2例,5例影像学检查后考虑HAML.1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未能确诊.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HMB-45检测14例,S-100检测7例,SMA检测6例,检测结果 均为阳性.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除1例术后因DIC及心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3例无病生存.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影像学检奁有助于建立术前诊断,但确诊率不高.免疫组化HMB-45阳性是重要的病理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