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尹文  冯筑生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01-804
创伤导致的出血和组织损伤会引发休克,而休克所造成的组织灌注不足会进一步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激活、炎症、内皮糖萼(EG)脱落、血小板激活和功能紊乱、内源性肝素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和纤溶亢进等一系列综合的病理生理反应,这些反应统称为系统性内皮病(SE),SE在创伤相关因素和复苏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发展为创伤性凝血病(TC).因此探寻SE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断治疗进展,对于早期阻断TC的发生发展,改善创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r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低压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评估,并采用GRADE 3.6.1软件对证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 纳入4项研究,Meta分析及GRADE评级结果显示:与常规复苏比较,低压复苏有较低的总病死率[RR =0.77,95% CI:0.62~0.95,P=0.01;n=984,GRADE评级:中]及24 h病死率[RR=0.47,95%CI:0.24~0.91,P=0.03;n=281,GRADE评级:中];但总病死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钝挫伤或穿透伤亚组以及穿透伤亚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压复苏能够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总病死率及24h病死率,证据质量为中级.未来研究应该着力于低压复苏对于不同创伤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分析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治疗创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创伤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OvidSP、ScienceDirect和ProQuest Health&Medical Complete 等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DCR治疗创伤的相关文献,依据 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5.1.0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进行评价,依据Newcastle Ottawa Scale 量表中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CCS)进行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并绘制森林图、漏斗图。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CCS 7篇, RCT 0篇,共7786例患者, DCR组2581例,非损伤控制复苏( non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 NDCR)5205例。 DCR组与NDCR组相比: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6,95%CI (1.25,2.27),P<0.05],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90,95%CI (-0.73,2.52), P=0.28],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42,1.03),P=0.06],但纳入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依据目前的资料,尚不能认为DCR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缩短ICU住院时间,同时DCR组总住院时间更长。但由于所纳入的研究都是CCS,未纳入RCT,证据等级较低,迫切需要有多中心的RCT以获得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损害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作为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系统救治方法贯穿于院前、急诊室、手术室和ICU,通过积极有效地阻止或(和)纠正"致死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致力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生理社会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预后结局。本文就DCR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就允许性低压和大量输血方案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脓毒症早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测序以及血清液相芯片技术,寻找快速判断革兰阴性(G-)和革兰阳性(G+)菌的指标.方法 选取182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救治的脓毒症患者中符合条件的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血培养检测结果分为G+组12例和G-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序贯器官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索治疗性低温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24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假手术组,常温液体复苏(normothermia resuscitation,NR)组,低温液体复苏(hypothermia resuscitation,HR)组.各组通过股动脉放血到平均动脉压达4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1h建立HS模型,随后NR组和HR组通过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达90 mmHg,维持1h,4h后通过放血处死各组大鼠,留取大鼠肺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损伤程度,使用于湿比重法检测肺组织水肿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IL-1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HE染色结果示,与NR组相比,HR组急性肺损伤程度明显较低.(2)肺组织湿/干比重与HR组相比NR组肺水肿显著降低,HR组(5.85 ±0.10);NR组(6.47±0.17),t=3.14,P<0.05;(3)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4)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027±0.143),NR组(1.349 ±0.163),t=4.36,P<0.05;HR组的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623±0.125),NR组(2.388±0.229),t=7.72,P<0.05.结论 治疗性低温能够降低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弱HS诱导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创伤系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有1/10的死亡由创伤造成,每年创伤相关性死亡超过六百万并造成大量患者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1-2].近年来,创伤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诊治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创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晶体液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乳酸林格液组和醋酸林格液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乳酸林格液组和醋酸林格液组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0~40 mmHg后维持60 min,分别给予3倍失血量的晶体液进行复苏60 min.记录5组大鼠生理指标直至复苏结束.分别于基础阶段(0 min)、失血阶段(10 min)、休克阶段(70 min)和复苏阶段(130 min)行血气和生化检测,记录各组生存情况.结果 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失血和休克阶段MAP、pH、红细胞比容(Hct)、碱剩余(BE)低于对照组,休克指数(SI)和乳酸(Lac)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阶段3个液体复苏组MAP低于对照组,高于休克组,SI高于对照组,低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pH和BE均低于对照组,3个液体复苏组均高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Hct低于对照组,且3个液体复苏组低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和乳酸林格液组Lac高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醋酸林格液组(P<0.05).失血阶段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休克阶段和复苏阶段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生化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复苏阶段3个液体复苏组生化指标低于休克组,乳酸林格液组乳酸脱氢酶(LDH)高于醋酸林格液组,生理盐水组肌酸激酶(CK)高于醋酸林格液组,乳酸林格液组ALT高于生理盐水组和醋酸林格液组(P<0.05).3个液体复苏组生存时间均长于休克组(P<0.05),醋酸林格液组生存时间长于生理盐水组和乳酸林格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失血性休克进行晶体液复苏时,醋酸林格液相对于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在改善代谢情况、减缓脏器损伤和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全球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非典型病原体及混合感染增多、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和抗生素使用策略的不断更新,CAP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本文回顾近期相关文献,以期为CAP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