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4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能带隙聚合物对光电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低能带隙聚合物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包括聚合物取代基修饰、降低链中交替单双键键长的差异、给体一受体的规整交替,以及梯形聚合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稀土络合催化炔烃聚合研究基础上,首次应用稀土络合催化剂于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均聚及共聚,迄今未见任何报导。本文研究了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在环烷酸钕盐[Nd(naph)_3]及膦酸钕盐[Nd(P_(204)_3]络合催化体系中聚合的反应特征,并对聚合产物进行初步表征。这对拓宽稀土络合催化剂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加深对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的认识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研究了环烷酸钇——三异丁基铝——“倍半”催化体系的组份配比、制备方式、制备条件、聚合温度对丁二烯定向聚合催化活性的影响及丁二烯在此体系中的聚合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催化体系在少量单体存在下,按 Y——半——异顺序加料配制(单/Y=10,“稀 A1”/Y=50,Y/C1=1/4,或“纯 Al”/Y=100,Y/Cl=1/3;[Y]=1.5~2.5×10~(-5)mol/ml),在室温陈化1.5小时以上,其使丁二烯进行顺式——1,4定向聚合显示最高催化活性。在[M]=2.2mol/1,Y/丁=10×10~(-4),50℃聚合5小时,丁二烯聚合转化率达90%以上。用钇催化体系所得的聚丁二烯为半透明弹性体,除具有橡胶性外还有一定塑性。分子量一般为二十万左右,凝胶含量较高,约20~30%。聚合物链节结构为:顺式—1,4:93%;反式—1.4:5%,1,2—:2%。  相似文献   
4.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钠盐(NaSMA)与聚苯乙烯磺酸钠(NaPSS)复合物为湿敏材料,在叉指金电极上浸涂成膜制备了电阻型湿度传感器,考察了NaSMA和NaPSS浓度对复合湿度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NaPSS可降低传感器在低湿下电阻,同时提高传感器的高湿灵敏度.在最佳条件下,当环境湿度从33%RH增...  相似文献   
5.
6.
The CO_2 quenching method has been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determine the active complex concen-tration in Nd(naph)_3-Al(i-Bu)_3 catalyst system for polymerization of phenylacetylene intopolyphenylacetylene(PPA)films.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is polymeriz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by CO_2 quenching and IR,UV analytical methods.The kinetic equation can be expressed asRp=k[M][Cp],an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is about 13.6 kJ/mol.There is self-termination ofchain propagating.Models for formation of the active complex and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水溶性聚苯胺,将其与聚电解质湿敏材料———交联季胺化聚(4-乙烯基吡啶)复合,构建了具有双层结构的电阻型湿度传感器,研究了其在低湿环境下的湿敏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8.
聚乙炔(CH)x是一种简单的共轭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1975年日本白川首先用高浓度的Ti(OBu)_4-AlEt_3体系在-78℃下定向聚合得到了均匀的、具有高结晶度的顺式(CH)x薄膜。1977年白川与美国MacCDiarmid等合作,发现掺杂能改善(CH)x的导电性能。后来又发现掺入不同的杂质可使(CH)x显示n型或P型半导体的特性。聚乙炔薄膜具有物理上准一维金属膜型的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引起物理学家的广泛兴趣。1980年美国Su、Schrieffer和Heeger提出了聚乙炔的孤立子(Soliton)导电模型,并用这种模型成功地阐述了一些实验现象。(CH)x的原料便宜,合成简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预期可以把聚乙炔应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及塑料半导体器件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苯乙炔的一种合成方法,以廉价的苯乙烯为起始原料,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产品结构经IR、HNMR及元素分析验证,其纯度符合光导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我们首次研究应用稀土化合物作乙炔定向聚合催化剂,并在室温(30℃)制得高顺式(大于90%),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灰色聚乙炔薄膜。本文进一步报导各种稀土络合催化剂在不同聚合条件下制备的聚乙炔的形貌,以及高顺式稀土聚乙炔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稀土聚乙炔膜都是由200-650(?)宽而长度不等的混乱微纤维束堆叠组成,但随着催化剂及聚合条件的改变,纤维束的宽度,绞合程度以及堆叠紧密程度有所不同。高顺式稀土聚乙炔系高结晶性聚合物,具有多晶结构,属斜方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