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原有三氯化铝生产中尾氯处理工艺的分析,提出用铁粉吸收法进行改进,既保护环境,又发展循环经济,对氯气吸收装置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大量的高速列车轴承温度实测历史数据,提出了利用轴承温度关联测点之间的变化相似作为实现轴承温度状态连续性识别的依据.首先,应用无监督学习One-class SVM算法进行异常识别,结果表明该算法虽然可以较好地识别异常即"紧急"状态,但无法实现轴承温度状态的连续性识别.然后,进一步地根据相对温度变化将轴承从正常到故...  相似文献   
3.
以2000t/a三氯乙酰氯装置为例,简介其工艺流程,并从液氯钢瓶的管理,氯气汽化器、氯气缓冲罐、氯化釜、精馏釜的制造、选材及工况等方面入手,阐述生产工艺中氯气使用的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运营对转向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能设计出性能更优越的动车组转向架,调查了中国高速动车组的线路条件、动车组的车轮踏面磨耗情况,分析轮轨匹配关系;动力学分析中考虑了转臂节点、抗蛇行减振器、空气弹簧等部件的非线性特性,橡胶、减振器等减振元件高低温变化条件下车辆参数的变化,电机弹性悬挂方式等,在实际轮轨匹配关系基础上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动力学系统仿真选择了最优悬挂参数,结合部件台架测试对悬挂元件进行了工程化设计;为掌握转向架服役周期内关键部件可靠性,对运用动车组转向架进行了大量的动应力测试,系统分析了中国无砟轨道条件下转向架主要承载区域载荷随车辆运营周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线路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建立了中国高速列车载荷谱体系。通过结构、悬挂、传动、制动、焊接、降噪、轮轨等系统集成,形成高速列车转向架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型动车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转向架蛇行失稳报警和车体低频晃动等问题,结合S1002CN型车轮踏面与实测钢轨打磨前和打磨后轨面的轮轨接触特征,将车轮踏面接触区分为踏面喉根圆接触区、常工作区和踏面端部接触区三部分,并对其外形进行改进设计(称为LMB_10型车轮踏面)。改进的LMB_10型车轮踏面保持工作区的轮轨接触关系,减小轮缘厚度并平缓轮缘根部,降低了由于高等效锥度带来的转向架蛇行失稳报警风险;同时增大踏面端部斜率,降低了由于低等效锥度带来的车体低频晃动风险。仿真分析和线路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LMB_10型车轮踏面与标准CH60型轨面匹配的等效锥度降低至0.105,增大了轮轨间隙,与打磨前后轨面匹配适应性增强,改善了车辆的蛇行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在线路运营考核中,改进的LMB_10型车轮踏面镟轮周期最长达39万公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对于轨道车辆扭曲试验无论是开展现场试验还是进行仿真计算都没有成熟的经验,通过对比不同扭曲试验标准表明了出口铁路客车扭曲试验标准明显严苛。利用SIMPACK软件针对某型出口客车进行动力学建模,并依据试验标准进行了扭曲试验仿真计算,同时开展现场扭曲试验进行仿真计算结果验证。无论仿真计算还是现场试验结果均表明原有动力学参数的扭曲试验结果远超出试验标准的规定值。利用试验设计DOE方法调查了上千种不同动力学参数组合下对扭曲试验结果的影响,获得了动力学关键参数对于车辆扭曲试验的影响度,并基于各种不同参数的影响度重新优化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辆扭曲试验仿真计算流程弥补了仿真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动力学参数影响度可以为企业产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保证了出口车辆扭曲试验的通过性。  相似文献   
7.
盐水精制中道尔澄清桶轴的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盐水澄清桶基本原理与结构,介绍了道尔澄清桶轴的设计及轴上联轴节螺栓的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8.
介绍氯化聚丙烯的生产工艺,重点阐述水相法氯化聚丙烯工艺流程,并指出一种氯化聚丙烯改性产品的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不锈钢板翅式换热器在生产中的运用参数的情况下,与传统工艺对比,说明其可行性和优越性,并提出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板翅式换热器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板翅式换热器在设计理论方面的进展,包括表面传热分析、流动阻力、表面选择、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分析讨论了板翅式换热器在制造工艺方面如真空钎焊工艺、不锈钢制和钛制及耐热高合金换热器钎焊工艺、扩散焊工艺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指出了板翅式换热器在真空钎焊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方面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