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经鼻蝶显微切除手术治疗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12月37例垂体微腺瘤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5~10mm29例,2~4mm8例。36例为功能性腺瘤,其中泌乳素(PRL)腺瘤1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13例,混合型腺瘤1例,生长激素(GH)腺瘤4例;无功能腺瘤1例。结果术后无功能性腺瘤1例头痛症状消失。PRL腺瘤和混合性腺瘤19例中泌乳7/7例停止,闭经10/13例恢复,其中3/5例不孕患者术后36个月内怀孕。库欣综合征13例中症状明显改善10例,无效3例。GH腺瘤4例肢端肥大现象均改善。结论垂体微腺瘤显微手术治疗应结合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测和MRI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安全,有效。其中PRL腺瘤手术效果明显,ACTH腺瘤手术应注意争取全切,必要时可考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病例资料。夹闭组68例,介入栓塞组37例。结果夹闭组痊愈或疗效良好62例,疗效差4例,死亡2例;随访57例,未发生再破裂55例,再破裂2例。介入栓塞组痊愈或疗效良好35例,疗效差2例;随访30例,均未发生再破裂,复发1例。结论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均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抗感染和外科手术。正确把握内外科间的关系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如何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科诊治 1例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2 5岁 ,因反复发热畏寒 5月余入院。在院外住院用“明可欣”、“普立特”抗生素治疗 ,体温第二天即正常 ,无波动 ,用药两周后出院 ,未继续抗生素治疗 ,出院后不久 ,突然出现头痛 ,左侧肢体乏力 ,经头颅 CT检查 ,诊断为“右侧脑梗塞”,同时伴发热 ,再次住院 ,用“环丙沙星”治疗后体温正常 ,三周后出院。此后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咽管瘤中对下丘脑保护的治疗策略和技术。方法: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手术治疗颅咽管瘤39例,根据患者术前评估制定手术策略和方法,Ommaya囊植入加术后”P内放疗3例,肿瘤部分切除加术后放疗9例,肿瘤全切除术27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并发症、出院时状况、肿瘤控制情况和术后生活状况等进行总结。结果:21例获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尿崩、水电解质紊乱、视力下降等。随访29例,时间3~60个月。因肿瘤控制不佳或增大再次手术5例;恢复术前工作和学习24例,生活自理3例,生活不能自理1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前根据患者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策略,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下丘脑及其穿通动脉,可以降低下丘脑损伤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但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血流动力学等引起的血管壁的炎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障碍、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凋亡等,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关系密切。近年发现,一氧化氮作为重要的血管介质,其局部浓度的改变与许多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和面神经保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资料齐全的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45例,对患者的影像、手术记录、术后2周(或出院时)时的面神经功能评估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8例(62%),近全切16例(36%),大部分切除1例(2%).面神经解剖保留33例,术后2周(或出院时)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25例(56%),Ⅲ~Ⅳ级14例(31%),Ⅴ~Ⅵ级6例(13%).术后由于瘤床血肿需手术清除1例,合并颅内感染4例,2例合并术后脑脊液耳漏,其中1例需再次手术修补,2例患者由于脑积水没有改善而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行开颅术后明确有颅内感染且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0例未合并颅内感染者为对照组,先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ASA评分、应用激素、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颅内植入异物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缩短脑室外引流放置时间,积极治疗术前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减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在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时,对血肿周围2cm范围内的脑组织进行活检,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所有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及出血,16例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包括脑水肿、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以血肿周围1cm范围及〉48~72h内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在胶质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胶质瘤患者74例,其中Ⅳ级26例,Ⅲ级14例,Ⅱ级27例,Ⅰ级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GFBP-2的浓度。结果胶质瘤Ⅱ级、Ⅲ级、Ⅳ级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Ⅳ级组浓度高于Ⅰ级、Ⅱ级、Ⅲ级组(P〈0.05);Ⅳ级胶质瘤中,随着肿瘤的增大,IGFBP-2浓度不断增加;复发性肿瘤组IGFBP-2浓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监测血清IGFBP-2浓度对判断胶质瘤病变性质、恶性程度及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