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数字化成像在泌尿系统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数字化成像对112例患者进行尿路造影检查,包括38例静脉尿路造影(IVP),74例逆行尿路造影。结果 运用数字化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尿路全程,对输尿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尿路梗阻能作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IVP检查38例中,5例显影正常,肾结石12例,输尿管结石13例,输尿管狭窄6例,肾母细胞瘤2例。逆行尿路造影74例中,输尿管良性狭窄31例,输尿管结石27例,输尿管息肉2例,尿道结石8例,尿道良性狭窄6例。结论 数字化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方法:招飞学员中3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研究组)采用CR、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住X线片,其中9例并行腰椎CT扫描.分析合并腰骶部隐裂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L5峡部及椎板结构特点,并与k进行对照.结果:(1)研究组腰骶部隐裂发生率为56.67%(17/30),与对照组26.00%(26/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斜位片示L5峡部裂隙形态呈多样性如线型、尖角型、缺损型、星型.(3)L5峡部及裂隙两端骨质发育细小、变尖甚至呈缺损改变.(4)CT检查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峡部裂断端立体形态和骨质结构.结论:本组腰椎峡部裂的发病原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裂隙征"在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中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研究对象拍摄立位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分别确定L5双侧峡部裂裂隙的阳性显示率、裂隙的宽度及走形方向。9例加做腰椎CT并行二、三维重建显示裂隙的宽度和走向。分别对3个体位X线片的"裂隙征"显示率作配对卡方检验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在正位片上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13.8%(8/58),称为"裂隙征",它表现为重叠的X线间接征像。侧位片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74.1%(43/58),斜位片L5峡部裂隙的双侧和单侧总显示率为81.0%(47/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后2个体位的裂隙显示称为"裂隙征"。9例腰椎CT检查证实腰椎峡部裂诊断并同时显示裂隙的方向,其与冠状面或与矢状面形成不同夹角。结论: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正位片上显示率很低,并且是重叠的间接X线征像。在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的阳性显示率高,是直观清晰的直接X线征像,也是腰椎峡部裂诊断的第一要素。因此,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X线侧位片和斜位片的直观清楚显示称为"裂隙征"更为准确、恰当。如在体检中X线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征"阳性即可对腰椎峡部裂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管造影术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使用ZWF-J 6型微粒分析仪和尼康YSZ-H型显微镜,检测和观察血管造影术中造影剂不溶性微粒的数量和形状。结果不溶性微粒的数量明显高出药典规定数,不溶性微粒的形状呈多样性。结论重视血管造影术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采取规范操作,净化环境,过滤药液等措施,提高血管造影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 受检者男性,19岁,参加招飞体检.心电图检查示: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Ⅲ、Ⅴ1~Ⅴ6导联直立.QRS波群在Ⅰ导联呈qr型,T波倒置,aVR、aVL导联呈rSr'型,Ⅱ、Ⅲ、aVF导联呈qRs型;胸导联呈逆钟向转位,Ⅴ1~Ⅴ6主波均向上,Ⅴ1~Ⅴ2呈RS型,R/S逐渐降低,Ⅴ3~Ⅴ6呈qRs型,Ⅴ1~Ⅴ6导联S波逐渐变浅.疑右旋心,随即把Ⅴ1~Ⅴ6导联的电极依次置于Ⅴ2、Ⅴ1、Ⅴ3R~Ⅴ6R位置,进行校正,结果胸导联QRS波群呈RS型,除Ⅴ1导联外Ⅴ2~Ⅴ6R仍以R波为主,但R波的振幅明显增高,符合正常心电图的演变.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右旋心.正位胸片证实了心电图诊断:心影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内,心尖指向右下方,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左侧.腹部B超示各脏器位置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方法:招飞学员中3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研究组)采用CR、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片,其中9例并行腰椎CT扫描。分析合并腰骶部隐裂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L5峡部及椎板结构特点,并与L4进行对照。结果:(1)研究组腰骶部隐裂发生率为56.67%(17/30),与对照组26.00%(26/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斜位片示L5峡部裂隙形态呈多样性如线型、尖角型、缺损型、星型。(3)L5峡部及裂隙两端骨质发育细小、变尖甚至呈缺损改变。(4)CT检查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峡部裂断端立体形态和骨质结构。结论:本组腰椎峡部裂的发病原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招收飞行学员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要点,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体检方法和流程。方法本文对30名招飞学员腰椎峡部裂,采用CR、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10例加做腰椎CT扫描并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对比研究、讨论分析。结果在正位片上,能够看到有诊断意义的x线征像是椎弓根下缘或部分重叠处的峡部裂造成的骨小梁的结构紊乱的改变。侧位片x线征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招收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椎体后缘连线与棘突上缘连线夹角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3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患者,采用CR或DR立位拍摄腰椎正、侧及双斜位X线片,8例加做腰椎CT扫描并二、三维重建,重点对侧位片L5椎体后缘连线与棘突上缘连线的夹角进行测量,其角度与L4同法测量的角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8例L5〈L4型,占54.55%(18/33);15例呈L5〉L4型。正常对照组1例L5〈L4型,占2.13%(1/47);46例呈L5〉L4型,两组L5〈L4型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椎体后缘连线与棘突上缘连线交角的L5〈L4变化是诊断L5峡部裂的重要间接征象,尤其是在侧位片没有任何峡部裂诊断的直接征象时,更具有独特的提示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包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心包疾病,发病率占纵隔肿瘤2.8%~6.2%。其病因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病变,系心包发育障碍,由心包组织发育而成。Lambert和Laipply二氏认为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原始腔隙未能和其它腔隙融合成心包腔而单独形成一腔而发展成心包囊肿。 较小的囊肿临床上多无自觉症状,为体检胸透时发现。若囊肿较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如有感染,则可出现胸痛、咳嗽或发热,发生粘连者症状可加重。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二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