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含有木糖醇的桑葚汁进行发酵,木糖醇不易从桑葚汁中去除,利用分子筛理论上可以过滤掉,但可能会对桑葚酒营养成分有所破坏。因此,处理含有木糖醇的桑葚汁最好是多次加蔗糖发酵制成甜型女士酒。  相似文献   
2.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酒醅温度的变化是由环境温度(主要是地温)和窖池微生物生长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利用窖池温度检测系统对川南某酒厂3口窖池的酒醅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绘制出温度变化曲线,并拟合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曲线基本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传统经验.高斯拟合对温度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利用温度曲线模型预测整个发酵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ICP-MS在线内标法测定白酒中五种重金属元素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方法建立了ICP-MS在线内标法测定白酒中Pb、Mn、As、Hg、Sn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探索了一次测定五种元素的前处理时蒸发酒精的最佳温度,并对ICP-MS工作参数及条件进行了优化.线性范围0~100μg/L,方法的检出限均优于0.015μg/L,回收率在85%~111%,相对标准偏差(n=11)均<6%.采用该方法对白酒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川南某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50年窖龄且发酵正常的窖泥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以及放线菌群落结构,利用原位分离法从中分离得到2株放线菌,结合形态鉴定、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菌种属,并对其进行耐酸、耐乙醇特性研究,基于风味导向思路,分别对2株菌进行液态培养和固态培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挥发性产物进行分析,为放线菌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放线菌在该窖泥样品含有较高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相对丰度达(10.7±3.4)%,且主要分布于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和科里氏杆菌亚目(Coriobacterineae)。采用原位分离法分离放线菌,将分离得到的2株菌编号为A1、A2,菌株A1鉴定为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菌株A2鉴定为鲁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rutgersensis)。菌株A1、A2均可在pH>4.3或乙醇体积分数<6%的环境中生长。菌株A1在液态和固态发酵条件下都会产生大量土臭素以及萜烯类物质,菌株A2在液态条件下能产生多种酯类,其中己酸乙酯相对含量(5.384%)较高,而固态条件下能够检测出大量的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和吡嗪类物质。  相似文献   
5.
程铁辕 《中国酿造》2020,39(1):215-219
该研究首先对国际烈性酒市场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威士忌、杜松子酒、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烈性酒主要出口贸易国家情况。提出了国际烈性酒出口贸易市场特征,分析了全球烈性酒出口市场格局的形成原因。最后分析了中国白酒在国际烈性酒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该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国际市场上威士忌等5大烈性酒主要出口国及国际烈性酒出口贸易市场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探明国际烈性酒出口市场的详细情况,厘清中国白酒在国际烈性酒出口市场中的位置,更好的为中国白酒出口贸易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五粮浓香型白酒(原酒和成品酒)掺杂玉米及大米食用酒精后的乙醇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从而为白酒掺假鉴别服务。方法利用高温氧化还原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sotoperatiomass spectrometer,IRMS)联用仪,对五粮浓香型白酒(原酒和成品酒)掺杂玉米及大米食用酒精后的乙醇碳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宜宾地区所产不同年份和不同酒精度的原酒和成品酒,δ13C乙醇值范围分别为-21.42‰~-23.57‰和-21.01‰~-23.15‰,原酒和成品酒δ13C乙醇值分布范围基本一致,随年份和酒精度的不同其乙醇同位素组成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添加玉米酒精的原酒和成品酒的δ13C乙醇值明显增加,其值与添加量表现为正相关,当成品酒中酒精添加量为10%时,其δ13C乙醇差值为1.85‰,单样本t检验时差异性显著(双尾)0.0000.05。添加大米酒精的原酒和成品酒的δ13C乙醇值明显减小,其值与添加量表现为负相关,当原酒中酒精添加量为10%时,其δ13C乙醇差值为0.50‰,单样本t检验时差异性显著(双尾)0.0220.05。结论利用乙醇碳同位素组成判断宜宾产五粮浓香型白酒掺杂单一原料食用酒精,当掺杂食用酒精体积达到一定比例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窖池酒醅发酵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酒醅在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环境温度、酒醅入窖温度及窖池微生物生长代谢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试验利用窖池温度检测系统对成都某酒厂采用浓香型白酒双轮底工艺的三口窖池酒醅温度进行实时精确检测,并绘制出其温度变化曲线。结果发现:采用双轮底工艺时,酒醅温度变化基本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传统经验,相比于普通工艺,双轮底酒醅温度变化更为平缓。  相似文献   
8.
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部分甜味剂、香料的相关法规、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其在酒类产品中的添加种类及限量。同时,结合我国酒类产品出口的扣留事件,为酒类企业在关于甜味剂使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高温氧化-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GC-C-IRMS),以国内市场上广泛存在的针对己酸乙酯掺假的白酒为研究对象,对5种不同等级(优级、一级)、不同年份(2009年、2018年和2019年)的固态法浓香型原酒和市面上最主要的3种关于己酸乙酯掺假的白酒进行了己酸乙酯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固态法浓香型原酒中己酸乙酯 δ13C值的范围为-15.19‰~-22.14‰,3种掺假白酒中己酸乙酯 δ13C值的范围为-28.34‰~-33.97‰,固态法浓香型原酒中己酸乙酯碳同位素组成相对掺假白酒明显偏重,t检验结果显示sig.(双侧)=0.001<0.05,表明通过GC-C-IRMS技术测试白酒中己酸乙酯碳同位素组成在掺假白酒鉴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GB/T 10345-2007内标法是分析白酒中己酸乙酯含量的通用方法.在某些白酒样品中,其本身含有内标物.当通过内标法计算己酸乙酯时,实验结果会偏离真实值.这种情况下,必须将酒样进行稀释,使稀释后的样品与外标样中己酸乙酯含量大体一致,同时,保证稀释前后酒精度基本一致.最后采用外标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